李希望對於李漢三燃眉之急的事,二話不說,從口袋裏直接掏出三千元,塞進李漢三的手中說:“給,快去醫院,如果不夠,打個電話說一聲,錢的問題不用你操心,有我!”
李漢三當時聽,嘴巴嚅動了幾下,但最終還是激動過度沒能說得出話來。
小翠的兒子現在已經有四歲了,長得虎頭虎腦的,取名李餘。關於給兒子取名這一事上,小翠與李漢三之間可是第一次出現了爭執。也是一向小翠說一,不敢說二的李漢三第一次敢於與小翠鬧翻,而且還鬧到了村委會裏。
兒子剛生下來,李漢三愛得不釋手,整天除了睡覺,都是抱在懷裏,不是親親小屁股,就是親親小手,小臉蛋。
李漢三高興,不難理解,三十五歲,才喜獲一子,哪位男人不高興?
“給兒子取個名,再過一個星期就滿月了。”小翠對於這個小肉團說不出喜悅還是悲傷,隻是覺得感情很複雜。
“李耳。”李漢三脫口而出。
要說李漢三說出李耳這兩個字,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早就想好的。李漢三心中的李耳,正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皇帝追認為李姓始祖。
李漢三從小沒有上過學,但他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他把心中未能實現的願望全寄托在兒子的身上,這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心願。
小翠一聽,便極力的反對,其實小翠的問題,隻是故意問一下而已,她心裏早就有答案,想不到李漢三卻當真的回答。
“不好聽,李多餘。”
李漢三一聽,這叫什麼名,光多餘這兩個字就不中聽。家裏就他一棵獨苗怎麼就多餘了,李漢三覺得不妥,連連搖搖頭反對。
“我說行就行。”小翠的口氣強硬了起來。
“叫李耳,長大後我還指望著他給我們家光宗耀祖。”
“他不是……”小翠差點兒說出“你的”,但最終還是打住了。“多餘好聽點兒。”看著李漢三,小翠有點內疚,強硬的口氣變軟了,但語氣中還是透露出堅定。這個孩子的到來,無論是對小翠來說,還是李漢三都是多餘的。
“李耳。”李漢三鐵了心就要這個名。
小翠一下從李漢三的懷裏搶過繈褓中的嬰兒說:“兒子是我生的,名是我取。”
“沒有我,你一個人能生下來?”
“就是我生的,有本事,你自個兒生一個出來。”
……
小倆口你一言我一句地吵了起來,吵到最後,竟吵到村委會出麵。
李希望自從小翠去醫院的那一刻就想去探望,但找不出更好的理由,隻好作罷。特別是聽到小翠生了一個男孩,且母子平安,李希望激動得一個晚上睡不好。李紅波生孩子時,他尚沒有這樣的感動。
那一晚,李希望提著一瓶酒,半斤燒雞,來到李山洞的墳墓前,坐了一個半小時。
酒喝完了,燒雞也吃完了,話說了兩句,一句是,爹我來看你了;另一句是,爹,我們李家有後續了。
喝酒從不醉的李希望,那一天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
小翠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坐在一輛的風采車上,風采車經過龍眼樹下時,有幾位村民攔住車子,掀開裹著嬰兒的被子,看看像誰。
李希望也圍了過來,一直和村民說說笑笑的小翠一見李希望過來,故意把被子蓋住嬰兒的小臉,不讓李希望看,催促著開車的師傅快點開車。
有幾次,李漢三從家裏來牛社,李希望總是沒話找話,想從李漢三的嘴裏套出更多有關嬰兒的話。其實李希望這樣的做法是多餘的,李漢三第一次當父親,他這種高興不言溢於表。別人不問,他都主動說。
李希望雖沒有親自見過嬰兒,但從李漢三的話語中,李希望多少了解嬰兒很健康,能吃能睡,就這點兒,已經讓李希望這位親生父親感到很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