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提供下載,更多好書請訪問http:///

勒滬菊命案

[法]加伯黎奧

【作者簡介】

加伯黎奧(Emile Gaboriau 1832~1873)有“法國偵探小說之父”之稱。

他生於法國西部的夏杭特省,在故鄉學業告一段落之後,找到一份訴訟代理人家書記的工作。20歲時,對工作產生了厭倦,突然心血來潮,加入傭兵團到了非洲。四年之後因病不得不返回法國,謀得一份管馬廄的差事,閑暇之餘便開始寫作,題材不外是軍旅生涯的描繪,以及一些嘲諷時事的小說。後來因緣湊巧。當了《黑衣幫》作者保羅?費瓦的秘書,又在後者的報社當記者,結識了當時聲名如日中天的大仲馬。

當時的風氣,新聞記者大多又是小說作家。加伯黎奧當時寫了些曆史小說,特別是諷刺小說,在文學圈裏頗得了些名氣,後來受了愛倫坡的影響,開始寫作偵探小說,注重邏輯推理的原則。第一本偵探小說就是模仿愛倫坡的《莫格街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寫的,可是並不成功。

他的成名作《勒滬菊命案》,1863年首次在《國家報》(Le Pays)刊載時,沒引起什麼注意;三年後再連載。大為轟動,使當時刊載的《太陽報》(Le Soleil)銷量陡升。後來又陸續寫了《歐希瓦命案》(Le Crime d’Oreival)、《一一三號檔案》(Le Dossier No.113)、《樂寇先生》(Monsieur Lecoq),奠定了他法國偵探小說鼻祖的地位。

加伯黎奧作品中的邏輯推理原則來自愛倫坡,但是與作品首重純邏輯與怪誕奇事的愛倫坡不同的,是他的寫實傾向。這種傾向不僅表觀在對社會事實的描寫,也表現在對當時司法係統及調查方式的種種描繪。在這一點之上,他的風格可說近於巴爾劄克。

加伯黎奧對後來許多偵探大家的影響不能輕視,寫《福爾摩斯探案》的柯南道爾,創造出“梅格雷探長”的奚孟農都是。紀德說他“的確是當今偵探文學之父”。

雖然文學事業一帆風順,加伯黎奧卻無福享受,他因為在非洲時期染的疾病,健康一直不佳,發病而死時才41歲。

他的作品共有21部小說,除了前麵提過的之外,著名的尚有——

La Corde au cou 《頸上之繩》

L’Argent des autres 《他人之錢》

es Esclaves de Paris 《巴黎的奴隸》

譯 序

■ 郭幼回/撰文

《勒滬菊命案》是法國第一部真正的偵探小說,1863年首次在報上連載,當時並未受到重視。三年後再次刊載,造成空前的轟動,作者加伯黎奧一舉成名,成了當時最紅的連載小說家,並與愛倫坡並駕齊驅,成為司法、偵探小說的鼻祖。

他不像愛倫坡,隻限於製造一個謎,再把那個謎解開,而是創造了一部真正的小說——命案和調查是在一個有幾個人物的現實中進行的。其中波折迭起,假線索層出不窮,讀者不但對真相的進展感興趣,同時也喜歡他對社會的描繪。

此書取材於當時的一節離奇社會新聞,作者曾幫一家報社調察此案。被害人勒滬菊寡婦在意大利廣場附近被割喉,凶手一直都未被捕獲。成了一樁懸案。加伯黎奧利用他靈巧的筆法,適度地穿插緊張的氣氛,且注意到技術細節的精確性,靠分析來強調事件,成為偵探小說受歡迎之主因;再加上他不斷擴大故事情節,小說布滿辛辣的突變,使得讀者的判斷力受挫,亦因此牢牢地吊住他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