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穩為上(二)(1 / 2)

貞觀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離著大比之期隻剩下三天的時間了,盡管尚未到報名的最後截止時限,可能趕來京師的舉子卻已是大體上差不多到齊了,禮部那頭略一統計結果,這才驚覺此番大比的規模有多驚人——自科舉革新以來,所取的舉子攏共就隻有四千出頭一些而已,而今番趕到京師準備貢試的舉子便足足有三千七百人之多,當真令人咋舌不已,這等盛況絕對稱得上是開了曆朝曆代所未有之先河。

盛況空前無疑是好事一樁,於朝廷而論,此乃文風鼎盛之標誌,是教化普及之成果,於客棧乃至歌樓酒肆來說,這些舉子都是優質之客源,自是韓信點兵多多愈善,而於京師百姓們來說,諸多舉子的到來,也多了不少閑扯的逸聞之話題,自也是樂在其中,可對於負責糾察輿情的禦史台以及雍州府衙門來說,到京的舉子越多,身上的責任就越大,麻煩也就越多,尤其是在這等大比即將開始之際,更是難得有個安心的休閑時分,雙方聯合起來的稽查小組幾乎是三班倒地在長安城各處巡視個不休,怕的便是會有甚意外發生。

於雍州府衙門的官吏來說,綏靖地方治安本就是職責之一,平日裏早就習慣了奔走四方,此際雖說巡視的密度稍大了些,卻也算不得甚難事兒,可對於習慣在衙門裏坐班的禦史台中下級官吏們來說,這等巡視全城的活計就不免太過累人了些,開始幾日還能勉力抖擻精神,可持續的日子稍一長,從上到下都有些吃不太消了,唯獨一人例外,這人正是監察禦史李義府。

李義府,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出生於大業十年,其祖父曾擔任過射洪縣丞,後家道中落,貧寒無以自立,唯苦讀不輟,貞觀八年時,因善寫文章被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薦為門下省典儀,後又得到劉洎的舉薦,改任監察禦史,一開始的官運不可謂不佳,可惜其後了了,整整八年不曾再無絲毫的寸進,更有風聲傳出,其或將被調去地方上任一閑職,而這,顯然不是李義府所樂見之局麵,偏偏早年對其極為看好的劉洎已死,朝中無人,就算想活動一下,都沒地兒張羅去,正因為此,李義府可是將翻盤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此番與雍州府的聯合綏靖行動上,輪到他值守時,積極至極,即便是輪休之際,他也沒閑著,便裝滿城亂走,就指望著能找到些立功之機會,用心不可謂不良苦,可惜現實卻無比之骨感,這不,又是一個下午的私訪下來,腿腳早走得發麻不已了,可依舊還是一無所得,頭暈眼花腹中空,再沒了一開始的精神頭,隨便找了家客棧的大堂便走了過去,打算歇腳之餘,順便填飽一下肚皮。

“喲,客官,您來了,內裏請。”

這時代的客棧往往同時也經營些賣酒食的營生,當然了,檔次自然高不到哪去,也就實惠型而已,根本談不上甚檔次不檔次的,可客棧的夥計卻都是眼尖之人,這一見李義府相貌堂堂,不似俗人,招呼起來,自也就分外的熱情。

“小二哥,煩勞來兩饅頭,再切半斤鹵牛肉,一碟酸蘿卜,再帶上一壺酒。”

李義府官位卑微,家中人口又多,經濟上自是不甚寬裕,盡管這會兒腹饑難耐,卻依舊舍不得花銷太多,所點的菜肴加起來也不過十五文而已,著實是省得不能再省了的。

“好嘞,您稍等!”

原本見李義府衣著雖簡樸,可身上隱有官氣,夥計自是巴結得很,可這一聽其所點的酒菜居然就這麼一點,夥計臉上的笑容當即便淡了下來,不過麼,本著和氣生財的原則,倒是不曾給李義府臉色看,也就隻是招呼了一聲,便即走了人。

“嗬。”

這一見夥計連引座的事兒都省了去,明顯就是在慢客,李義府忍不住便苦笑了起來,奈何手頭緊,也自不敢任意花銷,隻能無奈地搖了搖頭,拖著疲憊的雙腳便走到了大堂的一角,找了張空桌子便自行落了座。

“張兄,王兄,您二位可曾知曉富貴酒樓那地兒午間正賣著今科之試題呢。”

這家客棧隻不過是間低檔客棧,入住其中的大多是進京趕考的窮舉子,時值飯點未到,大堂裏十幾張桌子大多都空著,李義府本也就隻是想著進來填飽一下肚子而已,卻不料方才剛坐下,耳邊突然傳來了一句驚人之言,緊著便循聲望了過去,這才發現不遠處的一張桌子旁,三名書生正一邊用著膳,一邊閑扯著,說話的那人大約也就是二十不到的年歲,邊上兩名稍長些,可看模樣也就二十五、六罷了,衣著都極為普通,皆粗布袍子,怎麼看都不像有錢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