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投名狀(四)(2 / 2)

“嗯,既如此,那此事便這麼定了,隻是如此一來,戶部尚書便已是出了缺,此朝廷之要職也,斷不可久曠,朕召爾等前來,為的便是議定此事,眾愛卿有甚人選要薦,且就說來與朕聽聽好了。”

見得諸般臣工對自己的決定都無甚異議,太宗也就沒再多費唇舌,緊著便進入了下一個議題。

“陛下聖明,戶部確是朝廷要緊之地,須得大賢大能而又心細謹慎者,方可保得諸般事宜順遂無虞,從此一條慮之,老臣以為刑部侍郎張行成或相適宜焉。”

眼瞅著拿楊師道之事來為難陳子明與李恪已然行不通了,長孫無忌心中雖是深恨李泰的輕舉妄動,可事到如今,他也已是沒了旁的法子好想,隻能是將心思放在了戶部尚書之缺的爭奪上,因著自忖在朝中根基不及陳子明之故,自是不敢讓陳子明搶了先手去,這便緊著第一個站了出來,高調地提出了自個兒心目中的候選之人。

“嗯,德立(張行成的字)其人,朕是知曉的,才具倒也算是出眾,品性操守也自不差,晉戶部尚書一職說來也是夠格的,卿等有甚看法,且就都說說好了。”

太宗往昔是極為寵信長孫無忌的,可隨著長孫皇後逝去日久,以及長孫無忌在立儲一事上的諸多行為大不合太宗之心意,太宗對其之寵信早已大不如前了,可不管怎麼說,看在多年相處的情分上,太宗還是不曾駁了長孫無忌的麵子,雖不曾就此同意其之提議,可言語間卻是好生誇獎了張行成一番,暗示之意味著實濃得很。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張侍郎雖也算是幹才,然,終歸少了些曆練,於地方上任職過短,且皆是主薄、縣尉之低品,少有主政一地之經驗,以其之能,糾錯綱常或許能得相宜,主掌戶部要職,卻恐非其力所能及也,故,微臣以為長孫大人所薦頗有不妥。”

麵對著太宗如此明顯的暗示,諸般宰輔們盡自心中有著不同的看法,也不願在此際出麵唱反調,然則陳子明卻是無此顧慮,沒旁的,隻因張行成早年任過晉王李治之屬官,算是李治一係的官員,能得晉升為刑部侍郎,則全是出自長孫無忌的力挺,乃是長孫一係中得力幹將之一,陳子明又豈能真讓這等人物上了位,那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麼。

“唔……,子明所言也是有理,那依子明看,何人可為此要職哉?”

戶部乃是陳子明之該管,他的話,太宗自是不能無視了去,略一沉吟之下,也覺得張行成的履曆上有所欠缺,遂改了主意,雖不曾直接否決長孫無忌的提議,可征詢陳子明的話語間,卻已是明顯透露出了這麼個意思在內。

“回陛下的話,戶部侍郎韓瑗既主政過一州之政,又在戶部任過一任侍郎,於戶部諸般事務皆堪稱精熟,博學多才,兼之心細如發,為人謙遜謹慎,當是執掌戶部之最佳人選。”

陳子明並未推舉自己的親信去擔綱戶部,而是將素來在奪嫡之爭中保持中立的戶部侍郎韓瑗推了出來,言語間毫不掩飾對此人才幹的欣賞。

“伯玉多才,操守出眾,又善能克己,朕亦甚是欣賞,卿等看其任戶部尚書可相宜耶?”

韓瑗乃名門之後,其父韓仲良曾任過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諸多顯要之職,受封為潁川縣開國公,,功勳雖比不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可也屬大唐開國功臣之一,於貞觀十三年病故,並未能給韓瑗的仕途有太多的照顧之可能,實際上,韓瑗之所以能從縣尉幹起,一路經曆縣令、中州司馬、中州刺史,以至到如今的戶部侍郎,完全是靠著真本事幹出來的,對於其人,太宗也自頗為的欣賞,加之念及其父早年之功,以及考慮到韓瑗從不參與諸皇子間的傾軋之事實,太宗還真有心成全於其,言語中接連幾個好評,足可見太宗對其之寵信。

“陛下聖明,老臣以為韓瑗確是戶部尚書之最佳人選也。”

這一見陳子明與長孫無忌當場開戰了,諸般臣工們自是都不願輕易卷入其中,唯有蕭瑀卻是毫無顧忌,緊著便站出來表了態。

“嗯,玄齡之意如何啊?”

蕭瑀雖不算是李恪的堅定支持者,可其與長孫無忌之間本有舊怨,此一條,太宗心中自是有數得很,對其支持陳子明之立場麼,也自不以為奇,並不曾有甚置評,僅僅隻是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轉而問起了房玄齡的意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