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投名狀(四)(1 / 2)

“此社稷大事也,實非兒臣可妄言者,自當由父皇乾坤獨斷才是。”

太宗這麼句問話裏試探的意味實在是太濃了些,李恪又不傻,怎可能會聽不出來,又怎敢胡亂信口開河,緊著便表態了一番。

“無妨,朕讓爾說,爾怎麼想便怎麼說好了,朕自有分寸。”

見得李恪如此克己自守,太宗原本緊繃著的臉色當即便柔和了下來,嘉許地看了李恪一眼,而後一擺手,語調溫和地鼓勵了其一句道。

“父皇明鑒,據兒臣所知,太常卿年事已高,時常告病在家,恐難視事,此職雖是清耀,然,事關禮樂,卻也輕忽不得,故,兒臣以為調楊師道就任太常卿,或可發揮其知禮擅樂之能也,此兒臣之淺見耳,還請父皇聖裁。”

若說太宗先前的試探是想看看李恪辦事是否渾然出自公心的話,此番問難就是在考校李恪的用人之能了,兩者間可謂是天與地的區別——前一問若是答不好,那後果須不是好耍的,縱使不會當場吃掛落,也少不得要被太宗在心中記上一筆,將來指不定便會壞了奪嫡之大事,至於後一問麼,答得不妥其實也自無妨,當然了,答得合太宗之口味麼,那就是錦上添花之作,對此,李恪自是心中有數得很,但見其略作沉吟之後,便即暢然給出了答案。

“嗯,不錯,恪兒看來是用了心思了的,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任戶部尚書雖差些能為,任太常卿卻是大佳,此事便這麼定了也好,隻是如此一來,戶部尚書卻須得緊著綢繆才是,恪兒可有甚人選要薦麼?”

太宗本來就沒打算重處楊師道,隻是一時間尚不曾想好該如何安置此老罷了,此際聽得李恪所言甚是有理,龍顏自是為之大悅,好生嘉許了李恪一番之後,順勢便又問起了戶部尚書之人選。

“父皇明鑒,戶部乃朝堂要地也,非大賢大能者,難以為之,兒臣對此並無太多了解,自不敢妄言,還請父皇見諒則個。”

一聽太宗征詢自己的意見,李恪之心意頓時便大動了起來,險險些便將脫口舉薦自家心腹,可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妥,沒旁的,概因他眼下已是實際上的儲君,位置極其敏感,真若是稍稍露出一星半點要跟太宗爭權之意圖,立馬便是傾巢之禍,這等蠢事,自然是做不得的。

“嗯,恪兒言之有理,此要職也,不單事關社稷安泰,朕欲再度親征高句麗,也須得有幹才為朕多方綢繆才是,趙如海!”

自昨日接到李貞的彈章後,太宗考慮的都是如何處置楊師道一事,還真就不曾想過換掉了楊師道之後,該讓誰來接掌戶部,這會兒聽得李恪這般說法,對戶部的要緊性也自起了重視之心,緊著便點了趙如海的名。

“奴婢在!”

趙如海就侍立在一旁,這一聽太宗點了名,自是不敢稍有耽擱,緊著便從旁閃了出來,高聲地應了諾。

“去,傳朕口諭,著政事堂諸般人等即刻到此議事。”

最感棘手的安置楊師道一事既已順利解決了去,太宗心情正好,這就打算索性連同戶部尚書人選也一並議定了去。

“奴婢遵旨。”

太宗金口既開,趙如海自是不敢稍有遷延,緊著應了一聲,急匆匆便退出了書房,不多會,便又已陪著房玄齡等宰輔們從外頭轉了回來。

“臣等叩見陛下!”

眾宰輔們一從屏風處轉了出來,入眼便見太宗與李恪正自笑談無忌著,各自的心中都不免起了些微瀾,隻是這當口上,不管心中到底是何想法,卻是無人敢在禮數上有所閃失的。

“免了,眾愛卿且自平身罷。”

太宗心情正好,叫起的言語自也就格外的和煦。

“臣等謝陛下隆恩。”

太宗既已叫了起,謝恩乃是題中應有之意,卻也無甚可多言處。

“卿等想必都已是知曉了的,昨日貞兒上了一本章,彈劾戶部尚書楊師道餐位素食,處事錯漏百出,實有誤國之嫌,然,依朕看,師道本性純善,做事尚屬謹慎,之所以錯漏頗多,非關忠心,實是能力不足所限,朕意已決,著將之調太常卿任用,原任太常卿唐儉年老體衰,且就致仕好了,眾愛卿以為如何啊?”

太宗並未虛言寒暄,待得眾宰輔們各自站定之後,便即開宗明義地道出了對李貞彈劾楊師道一事的處置方略。

“ 陛下聖明,臣等別無異議。”

如何?還能如何,太宗都已將話說到了這麼個份上,誰又敢在此際說甚不同之意見的,也就隻能是齊齊稱頌上一句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