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投名狀(三)(2 / 2)

“舅父留步,甥兒告辭了。”

鬧了半天,卻是在為長孫無忌作嫁衣裳,李泰的心情自是好不到哪去,奈何形勢比人強,他就算再不甘,又哪敢在長孫無忌麵前有所流露的,也就隻能是躬身行了個禮,悻悻然地就此告辭而去了……

“兒臣叩見父皇。”

果然不出陳子明之所料,次日一早,李恪方才用過早膳沒多久,正準備照慣例進宮給太宗請安呢,趙如海便領著兩名小宦官找上了門來,宣了太宗的口諭,著其即刻到兩儀殿覲見,對此,李恪自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緊著便乘車趕到了宮門處,驗過了腰牌之後,便一路向兩儀殿行了去,待得到了地頭,這才發現太宗早已端坐在了龍案的後頭,隻是並未似往常那般批閱折子,而是雙目微閉地靠坐在龍椅上,滿臉的疲憊之色,一見太宗這等憔悴狀,李恪的心中當即便滾過了一陣的酸楚,但卻不敢在禮數上稍有閃失,忙不迭地便搶上了前去,規規矩矩地便行了個大禮。

“免了。”

聽得響動,太宗立馬便抬起了頭來,一看是李恪到了,也自無甚多的言語,僅僅隻是聲線淡然地叫了起。

“謝父皇隆恩。”

見得太宗明顯心情不甚好,李恪心弦不由自主地便是一緊,好在城府足夠深,倒也不曾帶到臉上來,謝恩之際,依舊一如往昔般的恭謙。

“朕昨日接到了份彈章,恪兒且先看看好了。”

太宗眉頭微皺地看了李恪一眼,並未有甚寒暄之言,而是指點了下擱在龍案一角的一本奏章,麵無表情地吩咐了一句,自有一名見機得快的小宦官緊著行上了前去,將那份奏本拾了起來,轉遞到了李恪的麵前。

“兒臣遵旨。”

盡管早在昨日,李恪便已看過了此份奏本的副件,對其中所載之內容早已熟稔於心,然則他卻不敢有絲毫的流露,緊著應了一聲之後,便即翻開了奏本,一派認真無比狀地便瀏覽了起來。

“恪兒對此奏本可都有甚要說的麼,嗯?”

值得李恪瀏覽奏本之際,太宗並未出言攪鬧,而是靜靜地等著,直到李恪放下了折子之後,這才不動聲色地發問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話,兒臣以為八弟所上本章中所載諸般事宜應是不假,然,此般種種並非楊尚書不肯實心任事,而是能力上確有缺憾,於戶部精要處不甚了了所致,於忠心與否並不相幹,依兒臣看來,楊尚書乃忠耿之老臣也,曆年來,屢有功勳於社稷,斷不似八弟所言那般不堪。”

經陳子明提點過後,李恪早就知曉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能說,此際聽得太宗見問,自不會有絲毫的慌亂,這便按陳子明事先的交待,不緊不慢地進言了一番。

“嗯,那依你看,朕當如何處置此事方妥?”

太宗對楊師道其人還是有著極深的了解的,自是清楚楊師道為人算是謹慎,可惜能力上確實稍差了些,前些年,太宗層跟房玄齡私下品評諸般重臣時,曾說過“楊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而情實怯懦,未甚更事,緩急不可得力。”,那意思便是楊師道本性忠耿,隻是能力不足,難堪大用。而這,與李恪所言並無甚不同之處,正因為此,太宗並未對李恪所言加以置評,而是不動聲色地又往下追問了一句道。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眼下之南糧北調事宜以及下一步將開始之田製革新,皆要務也,斷不容有所閃失,今,楊師道既是於戶部差使不相適宜,自是須得調往它處任用為妥,此兒臣之淺見也,還請父皇聖裁。”

戶部尚書總攬天下財權,無疑是要職之一,若是可能的話,李恪何嚐不想保住楊師道之位,奈何形勢如此,根本難有實現之可能,在這等情形下,縱使心中其實頗不情願,可李恪還是毫不猶豫地便按著陳子明的意見陳述了一番。

“調往它處麼?唔,恪兒看當安置於何處為宜?”

太宗顯然很是滿意李恪這等公私分明的態度,不過麼,卻並未加以置評,而是緊著便又問出了個極其敏感的問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