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李慎的小心思(四)(1 / 2)

一聽太宗提到了科舉事宜,眾宰輔們的目光立馬有意無意地便看向了陳子明,沒旁的,盡管當初科舉革新的章程是李恪所上,可誰都清楚這事背後的始作俑者就是陳子明,論及內裏的門道,眾宰輔們自知都不如陳子明清楚,自是都不願搶先發言,怕的便是萬一有個啥疏漏處被陳子明當著太宗的麵挑將出來,那樂子可真就要鬧大發了去了。

說?陳子明根本就不打算在此事上多說些甚,道理很簡單,主考之位再如何重要,也輪不到他陳子明去擔綱,不是他才學不足,也不是他本人不想要這等榮耀與實惠,而是太宗斷然不會將此事交給他陳子明去辦,此一條,從前些日子太宗給小陳妍賜道號一事,便可知太宗眼下對李恪與他陳子明的聯盟已是有了猜忌之心,雖不致於出手打壓,卻也斷然不會容許李恪的實力再度擴張,在這等情形下,多一事自是不如少一事,陳子明可不是那等大公無私到自虐之程度的忠耿之人,哪管諸般同僚們如何窺視,隻一味地閉緊了嘴,在一旁裝起了木頭人。

“子明,朕若是沒記錯,卿對科舉革新一事最是熟稔,且就卿先來說說好了。”

陳子明這麼一保持沉默,諸般宰輔們也就不免有些抓瞎了,為防意外故,也自都玩起了三緘其口的把戲,於是乎,偌大的書房裏竟是就此詭異地安靜了下來,這等情形一出,太宗的眉頭自不免便微皺了起來,目光在眾宰輔們身上逡巡了一番之後,最終還是著落在了陳子明的身上。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經典注釋一事,乃功在千秋之盛舉也,今,雖已經紀王殿下及諸弘文館學士不懈之努力,得以初成,然,為確保萬無一失之故,確還須得謹慎從事,故,微臣提議多勘文本,征召天下飽學鴻儒,對所有文本進行深入之審核,待得確保無虞之後,方好刊行天下,以為科舉考核之綱要。”

太宗既已點了名,不開口自然是不行了的,然則陳子明也自不以為意,就著經典注釋一事大談特談,可說來說去,就是絕口不提太宗真正想問的主考官人選之事。

“嗯,子明所慮頗是有理,科舉乃為國取賢才之大事也,自是須得慎之再慎,此議,朕準了。”

盡管陳子明所答的並非自個兒真正關切之事,甚至與自個兒先前所言的審核程序有衝突,然則太宗卻並未有甚不悅之色,細細地將陳子明所言咀嚼了一番之後,這才嘉許地點了點頭,就此準了陳子明之提議。

“陛下聖明。”

聽得太宗準了自己之所請,陳子明自是須得照朝規謝恩,此乃題中應有之意,卻也無甚可多言處。

“唔……,愛卿對明春貢試之主副考可有要薦之人選麼?”

太宗很明顯地遲疑了一下之後,最終還是將真正要問的問題問了出來。

“回陛下的話,此關乎社稷之大事也,隻能由陛下乾坤獨斷,非是臣等可以置喙者。”

太宗這麼句問話看似隨意,可實際上卻有著試探之意味,對此,陳子明自是心知肚明得很,別說他本就無意插手科舉之事,就算有,也絕不會在此際胡亂言事的。

“嗯,卿等呢,可有甚要說的麼?”

太宗雙眼炯然地看著陳子明,見其麵色淡定如常,並不像是在說謊的樣子,也就沒再出言逼問個不休,但聽太宗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之後,便即將問題丟給了其餘宰輔們。

“一切聽憑陛下聖裁,臣等別無異議。”

如今的科舉可不是改革前那等小打小鬧了,而是規模空前的盛舉,盡管不能肯定前來京師應試的舉子會有多少人,可從去歲各州所取得舉子人數多達三千餘眾,怎麼算,都應有千人以上會來京師趕考,較之往昔那等隻有數十人的會試來說,影響力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似這等盛事,要說諸般宰輔們心中沒有想法,那又怎生可能,奈何陳子明先前那番話一出,這當口上,縱使心中有著再多的想法,眾宰輔們也自不敢說將出來,隻能是恭謹萬狀地將決定權交回到了太宗的手中。

“唔,先前慎兒曾對朕言,稱經典注釋雖已初成,然,於貢試效用究竟如何,卻尚未可知,故,想擔一任主考,以觀實效,朕聽著也覺頗是有理,卿等以為如何啊?”

見得諸般宰輔們如此表態,太宗自是滿意得很,也就沒再有甚遲疑,這便將李慎的要求當場說了出來。

“陛下,請恕老臣直言,紀王殿下雖有主持編撰經典注釋之功,才學也算小有可觀處,然,畢竟年輕,實不宜擔綱主考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