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借山穀懷抱,後通山脈綿綿。南方山口與謂水相隔九裏九,謂之九裏村。
所謂“靠山吃山,臨水吃水”,總的來說,村子裏的百姓過的並不是很苦。祖祖輩輩開墾出來的農田,隻要勤快些,並不太肥沃的土地,剛夠種些穀子金麥之類的農作物,也就夠一家人吃穿用度。除了武紀王朝嚴製管轄下的耕地牛不能食用之外,後山密林灌木叢中的野獸倒是不少,偶爾村子裏會組建隊伍去狩獵。
山珍野味,充當牙祭,足矣。
村子裏大多農戶,並不存在什麼修仙長生之類,可望不可即又不能果腹的欲望,他們遵守帝國製定下的規矩,安家樂業撫子尊老,活的好不逍遙。
當然也有例外,話說一種金麥養百種人。
作為劉來石這一家外來戶,也就是這樣的特殊存在了。
四十有二的劉來石在這個不大的村莊裏居住二十載有餘,娶了九裏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裏的老木匠家二女兒,生有一子,取名劉仙俠。
外表邋遢不修邊幅的劉來石,生的這個兒子可一點不像他爹。劉仙俠天生一雙丹鳳眼涼薄唇,身材俢長,笑的時候總喜歡眯著眼睛,身著他娘李幺娥縫製地麻布青衫,一樣風流倜儻。
李太易聽他家當時還在世的老太歲說,這劉來石是明川大郡境一家落魄鏢局公子哥,當年隨家中大人押鏢送運貨物,被山匪打劫,寇賊打殺了他一家老小,唯獨他幸運,被路過的修行仙人撞見,不忍心看他一個少年就這麼白白死去,在強盜猙獰麵孔舉起地鋼刀下,略施神通,救下了他性命。
修行人,部分人重在修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是俠客。而修士,則全憑自身喜好。按理來說,那幫強盜殺人全家,掠人錢財,實屬惡徒,為世俗所不容。尋常心懷為民除害的俠士如果碰到,必定也會出手除之。不過,那位修士並未有整治那夥人的念頭也就是了。
而後那個中年修士,可能出於未能為人除惡,心中有愧,就索性傳授了少年劉來石一套區別於人世間那座江湖上,練體武鬥殺人功夫的功法,許他能夠在不甘管製的江湖漩渦中繚以自保。
地居名川大郡以南地天險之地太和山,有劍鋒悟劍鋒之名的山峰,些許喜好舞刀弄槍的江湖遊俠之輩在建閏年間,可謂是趨之若鶩,一副“鯉魚躍龍門,蝦兵蟹將齊相隨”的模樣,紛紛趕赴而來,劉來石就是那其中“蝦兵蟹將”中的一隻蝦米,縱使拚出渾身解數也鬧不出一朵水花來。在之後碰上李家姑娘時,便欣然下定決心留下,也有近水先得樓台水中靜觀月地意思。
林林總總,總之劉仙俠成為少年時期,李太易最好的玩伴之一。
李太易在九裏村裏很有名,無它,因人家裏那兩頭姓牛的壯碩青牛地存在,李太易也就有了和村子裏人長久打交道的橋梁。運貨耕田和農戶那是互相受益。
特定日子,十七歲的少年郎劉仙俠,會一改往日書生模樣,換上一身價值不菲地遊俠衣裝,被他從農活裏好不容易空出手的老子趕著從村裏小道上山了,美名其曰上山采朝瑉霧修行。
劉來石有點真本事李太易心中門清。牛被借走進城拉貨時,李太易閑來無事就喜歡趴在地侔上看過劉來石做農活,迎著朝陽,劉來石赤裸的上身猶如霞光護體,金燦燦的,煞是好看。偶爾從地下翻出一塊兒可以雕琢成碾盤的青石,拿著榔頭輕易就拍碎。最厲害的一次,少年親眼看到他將一塊兒拳頭大小的青石抓在手裏,慢慢碾成湮粉。
遠遠偷偷觀望的少年也就隻有目瞪口呆的份了。
之後,小太易每次心癢好奇之餘顛兒顛兒的跑過去拜師學藝,被劉石頭摸摸筋骨,滿臉不屑的擺手趕走了,說他是渾然天成不需要修煉。少年好臉麵,當場也不惱,笑嘻嘻的跑開,回到破敗院落家中,躲在牛棚裏與牛訴苦,黯然傷神。
劉仙俠盡管相貌偏向於陰柔,人卻是極好極好的,每次看到李太易從自家農田裏跑開,總是跟在身後,帶著本不知從哪兒摸索來的一本名為《仙基回野》的湖野小說來給李太易講神仙故事,安撫某人那受傷不淺地小小心靈。
劉仙俠是一個天賦極高的讀書種子,六歲熟讀《論恒經》,九歲參透《春秋朝變》,十一歲考上縣學,如今十七已有功名在身,是為縣學子。因並未有實職空缺,也就閑賦在家中了。
武紀王朝官製,文武同職,現有十一品之說,縣學子為隸記書,也就是半個十一品,雖說如若劉仙俠就算上任,也就是個抄錄資案的管事,可那也是個官兒,比之衙門衙役捕頭之流也是要強些哩。
盡管其老子劉石頭如何威逼利誘,讓其放棄書籍學業,說他整天隻知道死腦筋讀書,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連隻雞都宰不掉,還怕血,不修行錘煉錘煉體魄,以後當個小娘子好了。劉仙俠表情不變,每次都對自己恨鐵不成鋼地老子報以君子迷之微笑。過去勁兒了照樣挑燈夜讀,借雪光潔白,寒夜讀書十數載不曾間斷,被李太易戲稱“小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