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段(1 / 2)

拉去殉葬,還將那與朱正宣一起煉丹的仙師五馬分屍,甚至下了詣意,要鏟除大啟朝所有道觀。

當然,這個詣意的最後一條扣在了內閣,並沒有下發至各個州府。

張太後大為不滿,但內閣在楊首輔的帶領下,不與她爭辯太多,隻有一個奏請,那就是議立新皇。

新皇!?哪來的新皇!?

朱正宣這一脈並未留下皇子,而郭貴妃的三個兒子因造反被當反賊誅殺。

事情就這樣僵住了。

張太後意欲從宗室中尋一合適男子過繼膝下,作為新皇,但內閣集議認為不妥。

事情又僵住了。

直到內閣次輔楊榕出列,聲情並茂、洋洋灑灑的邊哭泣邊悲涼,吊了半天的書袋子,終於在朝上所有人都要失去最後的耐心時,說出了前廢帝有一後世子孫還留在人間。

而這後世子孫,平蠻夷作亂、平朝中內亂,救百姓於水火,又是朝中肱骨……

又是一陣輔墊,連事先曉得內情的首輔楊成奇都快受不了時,楊榕這才道出這位就是大家熟悉的李元慎。

言語一出,反對者自然是有。

但大多數則是贊成。

張太後當場暈厥,醒來之後,看著宮裡滿目的蒼涼,索性閉宮不出,不聞不問任何政務。

但,外有宣府、雲貴、大同等總兵呼應,內有內閣集議、五城兵馬司、錦衣衛等的拱衛,李元慎在朝中幾位大臣的集體奏議之中,推託了數次終還是勉為其難的登上了皇位。

李元慎祭拜天地、宗祠,認祖歸宗,改名朱元慎。

大啟朝改年號元聖,同年封胡香珊為皇後。

其長女為隆慶公主,其子為皇太子。

廢除先廢帝的詣意,為其上了啟惠孝文德仁賢帝的謚號。

---

冷宮裡一片火光,燒毀了三分之一的宮殿。

工部意欲重修,被元聖皇帝朱元慎阻攔,道:“宮裡人口本不多,何必要占如此浩大之地?不如改為花園或集市,供燕京眾人遊覽或由戶部重新規劃,開啟商貿,也為大啟國庫添一進項。”

這宮裡人口不多,確實所言非虛。

朱元慎成為皇帝之後,從不不理下麵各處上奏選妃,一直隻有皇後胡氏一人。其子嗣也隻有這一對龍鳳胎。還有原廢皇後方嫣惠留下的一女,隆宇公主。由胡香珊收為了養女,仍舊保留一切公主待遇。

時人勸之:“隻有一子,若生變故,當於先帝一樣,使得朝政岌岌危矣!”

“有何危矣!”朱元慎道:“生多了才易得變故!”

至於太監宮人,因後宮就得胡後一人,故不存在所謂後妃寂寞生亂,故爾下詣取消太監製。故,大啟朝自從元聖帝後,再無太監一說。

另胡後在元聖帝的支持下開設女學,且女學的內容並不提倡前幾朝那個備受推崇的班昭,為了討好男權而著作的女誡。而是保留了禮儀、詩經,並且添加了君子六義的一些共性課程,且涉及天文、基礎醫學等。

兩年後,元聖帝頒下新詣,男子若納妾需得家中正妻應允,且至多兩名。如若正妻不允,妻可提出和離。不允許男子隨意休妻,若夫妻不合,當以和離為先。允女子提出和離,家中財產對半分之。如若有錯方,則財產不得。至於子女,也並不是男方私有財產,可適當問詢子女本人意願。但子女尚年幼,則應以夫妻雙方財務、與是否有過錯而定。

此政令頒出,朝野上下又是一陣討論,但無論是文官、包括還是各位總兵,皆率先響應。此討論也隻持續了月餘,便漸漸消聲。

女學越辦越廣,她們可以就學,可以做所謂的拋頭露麵的事情,不再全付身家性命都懸於男子身上,故爾大啟朝的女子漸漸尋回了自我,地位漸漸提高。

如此一來,起初的那些個政令,哪怕男子再反對,但由於家中女眷們個個都開始轉變,過了五六年,整個燕京的氛圍就開始適應並提倡。隨著燕京往外,直至整個大啟都打心底裡接受了這個女子和離的政令。不知道救下了多少苦命被壓迫的可憐女子。當然這其中畢竟有著財產分半的問題,所產生的紛爭也是不少,可有縣衙審議,最終還是有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元聖十年,當年因啟孝文帝而受牽連的各個大臣們也逐個兒平了反。原本一直效忠孝文帝而對朱元慎有過殺意的殘餘,也被赦免了罪行。

大啟朝從沒有這樣上下和諧,不分陣營,共同為國效力。

龍虎山的醫術也漸漸為大啟朝的百姓們接受,許多醫鋪在各個州府開設,更是惠及了萬千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