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真·人不如狗係列(1 / 2)

或許是白柔她們太愛寵物了吧,以至於把我遺忘在一旁了?不對,怎麼會?我可是偉大的歐尼醬啊!

這個世界太無奈,命運決定了一切,有的人命不如狗,難道不是麼?

人和人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做了很善良的事,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甚至是被傷害,這時我們要更好的保護自己。不管我們做得有多好,都不要對別人有所回報,這個世界還是公平的,你的善良會有人看見,也會有人真心的對你好。

但可惜不是現在,我已經等不下去了。我要妹妹的懷抱、我要妹妹的安慰、我要妹妹的誇獎!要——要——要——!(係統:“此子恐怖如斯,太可怕了,此子——絕不能留!撒旦比起他有著天壤之別!貝斯裏森無論放在哪裏,都是名動一方的逗比!”

好吧,我知道天蠶土豆說過無數遍這句話,我去,每次蕭炎(林動等)和敵人對敵,對方總會冒出這麼一句,還挺有默契感的,你們是計劃好一起領便當嗎?!

不吐槽了,講真的:在許多人心裏,都有一套成功學,那就是隻要有能力肯吃苦就能向上爬,但還有一類人喜歡拚爹,拚關係和背景,那麼,努力工作VS“我爸是李剛”,哪一個更容易成功呢?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窮二代”要變成“富二代”可能需要花費十幾代人的時間。

“窮人難進上流社會!”

這項成果來自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合作研究。為了方便追蹤家譜和其他公共記錄,研究者們選擇跟蹤全世界姓氏獨特的家族曆史,評測內容不僅僅是收入和財富,而且包括職業、教育和壽命情況。

為了找到財富與地位的聯係,研究對象的範圍劃定在了上層社會的教育精英和財富精英裏。這些人就包括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1170年至2012年的學生,以及1236年至1299年之間的全世界各地的富商,同時檢驗了他們自1858年以來的遺囑記錄。

調查結果顯示,進入上層社會或者被上層社會踢出局,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僅僅需要幾代人的時間,它需要漫長的幾個世紀。上層社會的子孫衰落到中產階級時,一般會花300至450年。整個社會中的貧困家庭,花了一個大致相同的時間,大概在10至15代時,才能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中產階級。

“世界各地莫非如此。”

想進名門?看起來沒那麼容易。這種階層流動緩慢的現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即使在動蕩不安的20世紀中國,這種階層固化現象仍然難以打破,窮人富人依舊難以角色互換。

研究者們調查了19世紀中國的13個姓氏特別的書香門第,這些名門望族在經曆了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內戰及“消滅社會階層差異”的文化大革命後,盡管許多人被迫流亡台灣、香港及海外,但大多數成員仍很富有而且很有影響力,他們許多人是名牌大學的教授,許多孩子在名牌大學上學,另外一些人則是體製內的領導和私營企業的老板。

就算短暫的美國人曆史,也可以驗證這種財富與姓氏的關聯性。美國的超級巨富梅隆家族雖然不像福特家族那麼出名,但實力絕不遜色,約100個梅隆家族成員就掌控了300億美元的資產。而巨額財富來源於他們的祖先安德魯·梅隆成立於1869年的銀行。另一個例子是美國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財富標記”——洛克菲勒家族,其數百名成員共享了100億美元的財富,這些財富來源於約翰·洛克菲勒於1870年創立的標準石油公司。

緩慢的社會階層流動無疑讓窮人沮喪,想一想,辛辛苦苦奮鬥幾十年的農民子弟,收入還不敵一個富二代的零花錢,多麼可怕。

“科技擴大了貧富差距。”

而更加令人沮喪的是,階層固化現象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竟然愈演愈烈。以世界上最富的20%的人群和最窮的20%的人群相比,1946年的收入差距是46倍,1990年擴大到60倍,1997年擴大到86倍,2000年美國前三大富翁的個人資產,等於加入聯合國的按GDP統計倒數100個國家的GDP總和。

誰造就了這種社會財富差距?說出來可能令你大跌眼鏡,那就是科技。科技雖說帶給了我們看得見的平等和實惠,比如借助網絡,草根們也可以有話語權,而先進的醫療水平,挽救了更多的生命,但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科技還有它的陰暗麵,那就是加劇了貧富差距。

科技的大批量、自動化生產讓底層社會失去了靠手工藝掙口飯吃的可能。由於科技對於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窮人的勞動力變得越來越廉價。在中國,一個服務員的工資可能就每月2000元,但中關村的一個高級技術人才一個月工資10萬都不止。科技也正在取代很多薪酬很高的藍領工作,這些人被迫轉入零售或家庭保健行業,而這些行業工資起點就很低。那些不富裕、教育程度不高的年輕人,在這個日愈依賴科技的世界裏,很難挖掘自己的第一桶金。另一方麵,那些受教育最高、最富有的成人,在科技使用方麵處於主導地位,他們的高學曆會為他們贏得更高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