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洗塵庵(1 / 3)

由於地處市郊偏遠地帶,地勢高險,除了旅遊旺季,洗塵庵鮮有訪客。

不過有關這洗塵庵的來曆,倒是有趣。

據說這塊地在開國之初都還是山賊窩子,藏了不少價值連城的寶貝。那時全國亂哄哄的,十個百姓裏指不定就有七八個人是山賊,這好壞到底是失了度量衡。隻知道這賊首是個梟雄,全國大饑荒那會兒,公社的“公平”讓能吃能搶的占了便宜,這賊首看不過去,愣是帶著幾個弟兄半夜闖了公社的糧倉,再趁夜深人靜給弱病貧農家院子裏一袋袋的扔米袋子。

山賊有義也還是賊,哪怕是幹著刀尖上舔血的事兒也不忘了捎個美人歸。

有關這美人的來曆,手下們各有說法。流傳最廣的就是,頭兒一日正幹了一票,分好幾個米袋子正準備昂首闊步去展示濟貧的大俠風度時,一個年輕但嚴厲的女聲在身後響起:“站住!”

頭兒暗自罵娘,想著也不跟小丫頭片子計較,回頭瞪一眼就完事兒,誰想這一瞪就完不了事兒了。

他頭一回見到能把紅衛兵麻花辮拾掇的像上海歌姬(山賊還是走南闖北謀生活的中國純良漢子時在夜總會門口拉過麵包車)一樣迷人的姑娘。當即拍昏姑娘腦門,米袋子也不管了,直接扛回老巢當壓寨夫人。

不過到底是扛不過時代的變遷,賊首像是瞅準了文革所即將帶來的災難,又風一樣的分了贓散了夥,各自隱姓埋名避風頭去了。

賊首卷了夫人走得稍微遠一點。

他們去了英國。

改革開放後的某一天,有人出資六百萬,幾支施工隊伍進到青峰山,用時四年,鑿開了青峰山兩千多級石階。石階的終點,雨後春筍般立起一座座紅磚白牆的廟宇。佛刹門匾上赫然幾個金光大字——

“洗、塵、庵”

此時此刻白淳小朋友就在這大門外和他媽鬧著別扭,接待的沙彌尼尷尬的立在一旁。

“哼,媽媽迷信!男兒膝下有黃金,不拜就是不拜!”白淳說著後麵那句話適時地把頭仰得老高,撅著嘴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

“阿淳聽話啊,這是佛家聖地,得按禮數來,我們阿淳才不是不懂禮貌的壞孩子對吧?”衛叔柔盡可能使自己的語氣聽起來鎮定平緩,但還是免不了無措之感。

她不擅長帶孩子,尤其是像白淳這樣腦袋瓜子轉得飛快的機靈孩子。

還好有秦媽在,養大了一個醫學院校長,如今又拉扯出一個三歲識千字,五歲背百詩的天才兒童。

這個天才兒童不愛玩具愛,尤其是寫大英雄的。那句“男兒膝下有黃金”就是從水滸的連環畫上學來的。

“不不不!就不!”到底是七歲的孩子,白淳孩子脾氣上來了,幹脆一屁股坐在蒲墊上,還不忘朝一旁的沙彌尼扮鬼臉。

“法師別介意啊,這孩子從小就這怪脾氣,我們不管他。我第一次來,還麻煩您給領領路,”衛叔柔從鋪墊上緩緩起身,動作嫻熟自然的理好裙擺,眼神真誠的看著十五六歲的沙彌尼,聲音溫柔,“阿淳你若是不願跟著媽媽去拜菩薩,就自己在院裏轉轉。”

白淳背對著兩人坐的筆直。

衛叔柔突然想到了什麼,輕輕一笑:“法師可知謬生此刻在何處玩耍?”然後她瞥見兒子脖子直了直,頭微微轉了過來。

沙彌尼有些驚訝,愣愣的說:“一大早就跟著管灶的師父下山去了,說是麵粉不夠了。”

坐在地上的小家夥肩膀明顯塌了下去。

“帶你去見姐姐。”這是前夜衛叔柔誆他來此的說法。

他想起幾天前奇怪的老尼送來的信。

他想起他忿忿地翻字典查的那個生字。

最後他乖乖的朝媽媽點點頭。

嘴裏不經意的念出“謬生”二字。

謬生真是和管灶小尼買麵粉去了麼?

答案有待考究。

洗塵庵雖是由私人建立,無政府撥款維持香火,況且這年代信佛的人越來越少,翠城山也並未正式開發為旅遊景點,哪怕是旅遊旺季,遊客所帶來的香火錢也並不能實際供應洗塵庵老少五十多人的衣食起居。那麼洗塵庵成立這幾十載,資金由誰出?

這又是洗塵庵不懂事小尼們私底下津津樂道的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