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榮華路(2 / 3)

怡君聽著有趣,大眼睛裏光華流轉,“榮幸之至。方才我有沒有見到隨風的父親?”

“沒。”程詢笑道,“那廝是關不住的,這會兒有人帶它出去玩兒了。”

怡君更覺有趣,輕笑出聲,“它有福了,你們亦是。”

“的確。歡喜是相互帶來,人與人之間亦是。”他深凝了她一眼。

她頷首以示讚同。

程詢說起別的事:“上午,程安與夏荷對弈,我瞧著程安有幾次汗都要下來了——夏荷該是近朱者赤的緣故吧?幾時得閑,你我對弈幾局?”

“好啊。”怡君欣然點頭,“我私心裏敢說一句相較而言擅長的,不過棋藝而已。”停一停,對他一笑,“此刻之前,除了你,隻我自己知曉。”

程詢對上她視線,笑意襲上心頭,再直達眼底。她棋藝之精絕,在前世,他是領教過很多次的——若非不及她,一度也不需潛心苦學。

就要行至大門口,程詢柔聲道:“我等下次相見。”

“明日不就能再相見麼?”怡君笑盈盈的,四兩撥千斤。

“那不同。”

“……”怡君多看了他兩眼,有些無奈地笑了,到底還是道,“隨你怎麼說吧。”

在她看,差別倒是不大——看到他,知道他近在眼前,便是好的。

到了門口,程詢笑著看她上馬,與護衛絕塵而去。

目送她遠去,他到房裏換了身衣服,策馬離開馬場,兜兜轉轉,到了城中一所尋常的小四合院。

進到廳堂,看到的少年人形容整潔,隻是目光呆滯。

他瞳孔驟然一縮,片刻後,緩步趨近。

少年立刻急於逃遁,在軟榻上蜷縮起身形,慢吞吞地道:“廖、彥、瑞……廖、彥、瑞……”一遍遍重複。

廖彥瑞,北廖家的當家做主之人,廖文詠、廖芝蘭的生身父親。

程詢緩步走過去,抬起的手,落在少年的肩頭、後頸,安撫小動物一般地輕柔,語氣似長輩一般的和藹溫緩:“別怕。元逸,別怕。我是來幫你的。”

.

怡君走側門進到內宅,回往自己的小院兒。

吳媽媽匆匆迎上前來,麵色有些不好,低聲道:“北邊的太太小姐上午就來過了,不知為何,下午又來了一趟。她們走後,大太太就急著找您和大小姐,得知您不在家中,便說等您回來之後,和大小姐一起去見她。”

母親找不到她的時候太多了。挺多時候,怡君和姐姐都默認是跟母親各過各的,出行大多不會告知,母親想借題發揮的時候,由頭一找一個準,她們姐妹也無所謂。

此刻,怡君在意的是城北太太和廖芝蘭過來說了些什麼。

想不出,便不費力氣,抓緊更衣去見母親。

廖碧君聽得妹妹回來,從床上爬起來,從速更衣洗漱。

姐妹兩個一起去見母親。

廖大太太端坐在臨窗的大炕上,審視兩個女兒片刻,語氣沉冷地道:“明日起,你們便不要再去程家上課了。有法子的話,便將葉先生勸回來;沒法子的話,便自學成才吧。程家委實不是上得了台麵的門第,不知何時便會滿門覆滅——我如何得知的,你們不需問,照辦就是了。”

廖碧君冷笑出聲,“您還是說說如何得知的好。是不是北廖家胡說八道您就相信了?”

怡君則道:“葉先生都未詬病過程家隻言片語,怎麼北廖家的人說話就那麼有分量?娘,您要是這兩日看我們不順眼,責罰便是,上別人的當還懲戒自家女兒便委實可笑了。”

“你們知道什麼?!”廖大太太的神色空前冷峻端肅,“那程家做的事……簡直令人發指!那種門第,你們如何都不能再踏入!”

“是次輔所為,還是解元所為?”怡君道,“這一點,您得說清楚。”

廖碧君則是憤懣地道:“北邊那家是要瘋了吧?上午我隻是言語間得罪了廖芝蘭,她們怎麼下午就來這麼一出含血噴人的戲?齷齪!小人!”

偶爾她們會以請教為名,命下人將詩詞畫作製藝送到他手邊。他一概扔到一邊,不置一詞。

孩子周歲前後,她心情明顯地開朗起來。一日,去了狀元樓,回來時拿著自己所做的水墨、製藝來見他,滿臉的喜悅、得色,說今日諸多才子才女齊聚一堂,對我隻肯滿口誇讚,不肯挑剔不足之處,你一定要幫我看看,免得我得意忘形。

他一聽就一腦門子火氣,索性接到手中,仔細看過,找出不足之處,訓學生似的嘲諷了幾句。

她要辯解,他不給機會。

末了,她白著一張臉,不服氣又輕蔑地瞪了他好一會兒,轉身走人前扔下一句:“你這樣目中無人的貨色,是憑真才實學連中三元的麼?你又能在官場上做出什麼名堂?”

之後,長達好幾年,她再沒主動見他,遇到不能不告知他的事,隻讓下人傳話。

他固然對此喜聞樂見,還是有些意外兼好笑:他都時不時被名士、同僚蓄意挑刺數落一通,從來不會動氣,她怎麼會自負到這個地步?

今日的事,他是提前讓程安與她上演,隻盼著能引起她的猜忌、輕蔑,就此斷了緣分,都落得個清淨。

.

廖芝蘭到底還是離開了。程安喚來兩名婆子把她架出了書房。

一名婆子轉身之前,抬起手來,嘴裏說著“請恕奴婢逾越”,一麵用袖子擦了擦她的臉。

到這會兒,廖芝蘭真弄不清自己妝容到底有沒有問題了,高一腳低一腳地走到馬車前。

隨行的丫鬟上前來服侍,“小姐。”

廖芝蘭這才回神,冷冷地盯著丫鬟。

丫鬟見她一副想殺了自己的樣子,嚇得腿一軟,身形晃了晃。

廖芝蘭錯轉視線,上了馬車,冷聲吩咐車夫:“回府!”

這個地方,她再也不會來。方才那廝,她再也不要見。

廖文詠還沒離開,車夫原本有心提醒,聽她語氣不善,自是把話咽了回去。

回到家中,丫鬟忙不迭跪倒在她麵前告罪:“奴婢服侍不周,請小姐賜罪。”

廖芝蘭端起茶盞,慢條斯理地喝了一口,“事情已過,算了。但你要記住,今日在程府,什麼都沒聽到。”

丫鬟如獲大赦,磕頭稱是。

過了小半個時辰,廖文詠回到家中,來到妹妹房裏,惑道:“臨回來怎麼也不叫人知會我一聲?我隻當你與程解元相談甚歡,便有意與劉管事多說了些話。”

廖芝蘭強扯出一抹笑,道:“你怎麼會這麼想呢?”

廖文詠笑道,“程解元性情直爽,與我十分投契,外人詬病他的話,不可信。”停一停,問道,“你這又是什麼意思?”

廖芝蘭用力絞著手裏的帕子,反問:“他直爽?”直來直去地把她說的一無是處——是夠直爽的。

廖文詠目光微閃,想起程詢的有言在先,笑了,“是不是他有不同的見地,你聽完生氣了?”尋常事,妹妹從來沒脾氣,隨別人誇或貶,可關於詩書學問,就隻願聽人誇讚。這是自大、自負還是被四書五經禍害的鑽進了牛角尖,他也弄不清。

廖芝蘭低著頭,不吱聲。

“文人相輕,想法一致才是奇事。”廖文詠不想惹得妹妹傷心動氣,當然要瞞下真實想法,好言好語地寬慰她,“他自己也承認,在這類事上,嘴毒一些,事先跟我提了。不管他怎麼點評的,你都不用放在心上。”

廖芝蘭不予置評,“去程府求學的事,到此為止。我可沒有時時提防人冷嘲熱諷的閑情。”至於受辱的經曆,跟誰都不會提及。要從何說起?連哥哥都有意捧著程詢,她便是說出他的惡劣刻薄,怕也沒人相信。

廖文詠立時笑道:“這樣也好。回頭我給你請一位比葉先生更博學的人。”

“再說吧。”廖芝蘭興致缺缺地擺一擺手,心念一轉,問道,“你之前說過的話,是不是有所指?我們是不是握著程府的把柄?”

“沒有的事,你想多了。”她明顯對程詢心有微詞,廖文詠怎麼會在這時跟她交底,一味打著哈哈敷衍。

“不說就算了。”廖芝蘭不陰不陽地笑一下,“我總有法子打聽到。”

廖文詠索性拔腿走人。

.

午睡醒來,薑道成喚來程詢,意在賞看那幅楓林圖。對著畫沉默半晌,蒼老的大手拍了拍程詢的肩,“極好。隻是,我這把老骨頭,要等著看你位極人臣,在朝堂大放異彩。畫中這等心境,斷不可常有。”

程詢恭敬行禮,“晚輩謹記。”

薑道成此次收學生的章程,程詢派回事處告知有心拜師求學的人,消息生了翅膀一般傳揚出去,不少人躍躍欲試。

程清遠也聽說了,當晚用飯時問程詢:“明日起,要幫薑先生著手此事?”

程詢答是。

程清遠皺眉,“有這種不務正業的工夫,不如去國子監聽聽課。薑先生哪裏就需要你跟在一旁多事了?”

程夫人把話接了過去:“高門子弟,曆來就沒幾個去那兒聽課的。”

程清遠斜睨她一眼。

程夫人隻當沒看到,笑吟吟地給程詢夾菜,“多吃些。”

程清遠深凝了程詢一眼,“去不去且隨你,需得抓緊的那件事,務必謹慎。”

程詢頷首,“那是自然。”

程夫人感覺得出,父子兩個隱晦提及的是外院的事,不是自己能夠過問的,便沉默不語。

程清遠微不可見地蹙了蹙眉,覺得長子現在是打心底不把自己當回事了,偏又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明麵上沒法兒挑理。

忍著吧,他想,把北廖家的事解決了,再跟這小兔崽子算賬。

.

之後兩日,怡君和廖碧君每天上午如約而至。

程詢那邊,登門之客頗多,不少都需要他親自出麵應承,若這樣還尋機見她,不免讓人看出是刻意為之,隻好作罷。

轉過天來,是官員休沐的日子,程詢命管家與幾位管事打點外院事宜,自己帶上楓林圖和幾色禮品,去了城南廖家。

對他這次走動,怡君一直心存期盼,既盼著父兄好生款待他,又盼著疑惑得到合理的解釋。

廖碧君聽怡君細說了那幅圖的事,跟妹妹一個心思。是以,這日下學後,二人命車夫從速回府。

馬車行至外院,便被小廝攔下,“稟大小姐、二小姐,老爺要您二位去書房說話。”

姐妹兩個相視一笑,連忙下車,進到書房,便對上了父親很少對她們展露的喜悅的笑臉。

廖大老爺對兩名小廝打個手勢,二人稱是,手腳麻利地取來一幅畫。

四尺中堂——怡君一眼看出,將要看到的畫,與楓林圖的畫紙尺寸相同。

兩名小廝小心翼翼地把畫軸緩緩展開。

怡君微微睜大眼睛。

居然又是一幅楓林圖。

與兩日前見過的相較,景致完全相同,隻是氛圍不同,這一幅隻有令人驚豔的美,不會讓有心人的情緒陷入矛盾混亂。

仔細分辨,毋庸置疑,是他的手法與技巧。

他留下這幅畫,是要告訴她:那幅畫帶給她的疑問,皆因用色上的微小差異引起。

廖大老爺笑道:“為著葉先生的事,程解元用這幅畫賠不是。委實沒想到,那樣天賦異稟之人,為人處世竟是這般謙和周到。”

廖碧君笑一笑,應道:“爹爹說的是。”

怡君則走到那幅畫前,凝視著畫中一角,大眼睛眯了眯。

廖大老爺隨著走到次女身側,叮囑道:“這幅畫要懸掛在書房,你得空就來看看,學一學程解元的神來之筆。”

怡君唇角綻出喜悅的笑容,明眸瀲灩生輝,“我正有此意。多謝爹爹。”

父女三個其樂融融地敘談多時,廖大太太派丫鬟前來請了兩次,才一起回內宅用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