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禮。我已知曉你的來意。”程福語氣淡淡的,喚程安,“把那篇製藝拿來我看。”
程安稱是,從廖芝蘭手裏接過製藝,送到程福麵前。
廖芝蘭沒有想到,程詢會隔著簾子見她。不能親眼看到他的樣貌,讓她失落,也更為好奇。
程福掃了一眼,就牙疼似的“嘶”了一聲,“你這字,也太小家子氣了。”其實沒那麼差,廖芝蘭的小楷寫得還湊合,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水平。
程安心生笑意,忙轉頭看了程詢一眼,笑意立時消散。
廖芝蘭心下一驚,沒料到程詢一張嘴就挖苦人。她欠一欠身,態度誠摯地道:“解元的話,定會謹記在心,日後尋求書法好的先生教導,加倍用功苦練。”
程福不予置評,仔細看那篇製藝。府裏別的下人都說,他和程安、程祿這種常年跟著大少爺的人,肚子裏的墨水不輸秀才。對不對放在一邊,他們練出了好眼力是真的。
這是一篇論事的製藝,行文流暢,辭藻優美,銜接自然,看起來很舒服。
製藝是讓很多國子監裏的學生都頭疼的東西,身在閨閣的小女子做到這地步,很難得了。
但是,和見過的出色的文章比,就遜色了不是一點兩點。
“我一向認同字如其人的道理。”程福隨意地把製藝扔到一邊,隔著珍珠簾審視著廖芝蘭,語速緩慢,“字小家子氣,文章的格局也大不了。通篇都是陳詞濫調,生搬硬套。就這樣,也好意思來讓我品評?令兄那樣稱讚你,你卻實在沒有給他長臉的資質。”
廖芝蘭臉上有些掛不住了。他怎麼那麼喜歡說人小家子氣?這話對女孩子其實很重了,他連這都不明白?這種目中無人的貨色,是怎麼考取解元的?該不會是程閣老事先拿到了考題,他作弊得來的吧?
不服氣。她真的不服氣。
定一定神,她和聲道:“解元的話有些籠統,能否否定得詳盡一些?”
“當然能。”程福爽快應聲,繼而卻話鋒一轉,“你的臉怎麼了?右邊沾了什麼東西?”
廖芝蘭再不能維持麵上的鎮定,明顯慌亂起來,以為他指的右邊是在他那個位置的右邊,便抬手摸了摸左臉頰。
“噯?”程福語聲高了一些,很驚奇的樣子,“鬧半天你居然左右不分啊?”說著站起身來,語帶笑意,“奇了,真是奇了,著實開了眼界。”
廖芝蘭騰一下紅了臉。
姐妹二人還禮,廖碧君客氣地道:“哪裏的話,你便是不來,我們過些日子也要去看你的。”
怡君點頭表示讚同,心裏卻嘀咕道:誰要去看她這種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人?
三人落座,閑話片刻,廖碧君吩咐丫鬟擺飯。
席間,怡君問道:“芝蘭姐姐今日前來,沒什麼事吧?”
廖碧君聞言暗暗失笑,正常情形,該問人家是不是有事,怡君卻反著說。
廖芝蘭從容笑道:“沒事。許久沒見嬸嬸和你們兩個,就想過來看看。便是你們不得空,也能向嬸嬸請教一番女工。”
廖大太太做得一手好針線,繡品人見人誇。廖芝蘭的女工尚可,每次過來都會投其所好,認認真真請教。
怡君隻是漫應一聲。她一聽便知,廖芝蘭這次又把母親哄得很高興,不然母親不會自己出門還安排下席麵——全然不見外的做派。
廖芝蘭則順著這話題往下說:“問起葉先生去了程府的事,嬸嬸說她也不清楚。你們今日去程府,還習慣吧?”自家已知曉這件事的梗概,她並不遮掩。
“習慣。”怡君並不想提及在程府的見聞,道,“哪裏的學堂都是大同小異,我們隻是追著葉先生走,對著的也隻有她,跟在家一樣。”
廖碧君聞音知雅,頷首一笑,“的確。”
“碧君姐姐的書法,我倒是不難看到。”廖芝蘭誠懇地恭維,“姐姐的字實在是好,不要說我了,便是我兩個哥哥都自愧不如。”
廖碧君笑道:“妹妹謬讚了。”
廖芝蘭轉向怡君,“隻你最愁人,畫作從不示人,針法亂七八糟的繡品我倒是見過兩回。哪有藏著才情、顯露不足之處的人?”
怡君笑起來,“我的畫,比繡品還差。要是出色的話,以我這種性子,怎麼可能不顯擺一番。”
廖芝蘭將信將疑。廖怡君這個人,她是真捉摸不透:自幼好學,五歲那年就纏著長輩給自己啟蒙找坐館先生,每隔三兩年就換一種學問研讀,但學的到底怎樣,隻有教過她的人清楚。
教官家子女的先生,嘴巴哪有不嚴的?若學生沒有揚名的心願,自是隨著學生的做派說話。
可廖怡君又明明不是低調的做派,這幾年可沒少幹開罪人的事兒。
是天生性格矛盾又複雜,還是真沒有資質學成哪件事?
沒辦法下定論。
怡君岔開話題,從丫鬟手裏接過布菜的筷子,給廖芝蘭夾了一塊糖醋排骨,“這道菜,是廚子的拿手菜,芝蘭姐姐快嚐嚐。”
廖芝蘭笑著道謝。
一餐飯下來,三個女孩東拉西扯地談及不少話題。飯後,喝完一盞茶,廖芝蘭道辭離開。
廖碧君思來想去,也琢磨不出廖芝蘭的來意,不免嘀咕:“真就是閑得沒事來串門的?”
“怎麼可能。”怡君笑道,“她應該是學會我那個路數了。以前我想跟誰探聽什麼事,不也是這樣麼?把自己想問的摻在雜七雜八的家常話裏,就算沒完全達到目的,心裏也能估算出七/八分。”
“是麼?”廖碧君不由皺眉,“那你該早些提醒我留神啊。”
“怎麼提醒?”怡君笑意更濃,“同一桌坐著,我要是給你遞眼色,她一定會留意到。再者,她說起什麼,我也不能總搶在你前頭接話,會讓你沒麵子。把心放下,沒事。她要探聽的隻是門外事,除了關於程府的,我們告訴她也無妨。”
“那還好。”廖碧君無奈地道,“這次沒法子了,往後再見到她,我一定留心。”論城府,她比不了廖芝蘭,更比不了妹妹。
“這樣想就對了。”怡君攜了姐姐的手,“我們回房做功課。”
.
午膳時,程夫人派人喚程詢回到內宅。
這是程詢和程譯逐年養成的一個習慣,早中晚隻要在家裏,且手邊無事,就會陪母親用飯。
論起來,他和程譯做了很多年孝順母親的兒子。
處處與母親擰著來的那些年,起因是母親硬著心腸要他娶廖芝蘭,任他長跪不起都不改口,死心塌地配合父親。再往後,母親對他的失望心寒越來越重,為人處世方麵,一步一步,不自覺地被父親和廖芝蘭、林姨娘帶溝裏去了,他又是心冷齒冷的狀態,什麼事都懶得解釋。
重新來過,他希望把母慈子孝的情形常年維持下去,這對誰都不會有壞處。平心而論,不論怎樣的兒媳婦進門,母親都不會做惡婆婆。前世程謹的婚事,父親連個招呼都不打就定了,母親私心裏一百個不樂意,等到新人進門,照樣兒經營出了婆媳融洽的情形。
用飯的時候,程夫人閑閑地說起上午內宅的迎來送往:“徐夫人昨日下了帖子,上午帶著女兒過來了一趟。徐家那位千金單字一個岩,生得委實標致,言行得當,真是少見的招人疼愛。”
徐岩日後要成為平南王妃,會生下薇瓏那樣年紀輕輕揚名四方的女造園家。程詢笑道:“您要是打心底喜歡,就跟徐夫人常來常往,看能不能認個幹女兒。這樣一來,我們兄弟三個也能多個妹妹。”
程夫人失笑,抬手戳了戳他的臉,“胡扯。”另一方麵,聽出程詢對徐岩有些了解,認可甚至是欣賞的,但僅此而已。稍有一點兒別的心思,也說不出這種話——不管是怎樣的形式,做了兄妹的人,絕沒有談婚論嫁的道理。思及此,她索性直言道:“我自己的兒子,我最了解,來年必能高中。由此就總想,到你金榜題名那一日,得個雙喜臨門的好彩頭。成親是趕不及了,到時定親也是好的。”
程詢想一想,“我自己張羅成不成?”他另有打算。
“成啊,怎麼不成?”程夫人打心底高興起來,“快跟我說說,可有意中人了?”
程詢隻是道:“等有了眉目,您一定會及時知曉。”
程夫人連聲說好,沒仔細琢磨兒子用的字眼兒。
飯後,程詢到外院處理一些雜務,問過小廝,得知薑先生午睡還沒醒,便回了自己的光霽堂。
程福來稟:“城北廖家大少爺、大小姐一同前來,說手裏有一篇新做成的製藝,請您或薑先生過目,看看有哪些可取之處,又有哪些弊端。”停一停,補充道,“管家已經把人請到暖閣了,說老爺曾吩咐過,不要怠慢城北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