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豎已經栽了跟頭,他現在是丟人不嫌事大。
程詢哈哈一笑,“這話可太重了。您這不是折我的壽麼?”
說笑間,程清遠過來了,見禮之後,客客氣氣地邀請薑道成到正院的暖閣用飯,命程詢作陪。
薑道成見當今次輔全然是禮賢下士的做派,心慢慢踏實下來。席間,不免問起程清遠另外兩個兒子。
程清遠笑道:“我那兩個不成器的兒子,毫無可取之處,卻貪圖玩樂,這幾日去了別院。聽下人說,整日在附近的山林打野味兒。等回府之後,我再帶他們給先生請安。先生要是瞧著他們不是蠢笨得離奇,閑時還請費心點撥一二。”
薑道成隻當是場麵話,謙虛地應承兩句。
其實,程清遠說的是心裏話。次子程譯從小就性情木訥,在程詢麵前,總有點兒自慚形穢的意思。三子程謹原本活潑又乖順,長大之後,好像也被長兄的過於出色打擊到了,平時恨不得躲著程詢走。他們越是有這樣的自知之明,越是讓他不待見,每每想到就頭疼。
席間,與薑道成熟絡之後,程清遠把這些事娓娓道來,也是清楚,對方要常住程府,家中情形根本瞞不住。
薑道成不免歎息:“當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這孽障也是不懂事,沒個兄長的樣子。”程清遠睨著坐在下手的程詢,“閑時對友人盡心盡力的,獨不肯好生照顧兩個手足。”
程詢隻是賠著笑,起身斟酒。
薑道成不便接話,打著哈哈轉移了話題。
當晚,賓主盡歡。
轉過天來,葉先生來到程府。程夫人親自出麵應承,安排葉先生住在東跨院,指派了三名專門服侍的丫鬟婆子。
隨後,葉先生跟恩師好一番契闊。程詢特地前去請安。
葉先生常在京城,關於這位程大少爺的事情,聽過太多,見他彬彬有禮的,全沒傳言中的傲氣、不羈,又是凡事好商量的態度,意外之後,很是歡喜。
還沒到正午,不少門第的拜帖陸續送到府中。薑道成卻不急著見客、收學生,整個下午都帶著愛徒與程詢探討學問。
程詢是奇才,但非全才,不感興趣的東西,不肯傾注精力。正統學問爛熟於心,被很多人視為雜學、偏門學問的東西,有不少都是以前稍有涉獵便覺得沒用放棄了,由此,隻要他態度相宜,便能讓薑道成、葉先生認為是有心學而不得章法,需得人點撥。
而最終的結果是,師徒兩個都不肯收他。
薑道成道:“依你的天賦,不論哪門學問,定是一點即通,用心學一段時日,便能深諳其道。我不管旁人,與你能得閑探討一番便好。”
葉先生笑吟吟附和:“師父說得沒錯。程解元若有想學的東西,我們自會知無不言,拜在師父門下就算了。若來日說起來與你出自同門,我真是想想就覺得高攀了。”
薑道成頷首,“你平日若是清閑,大可幫我們指點資質尚可的孩子。”
兩人態度堅決,能與怡君時不時相見的目的又已達到,程詢也就不再堅持,很自然地問起葉先生,廖家姐妹分別擅長什麼。
葉先生道:“廖家兩位閨秀都是聰敏好學,大小姐琴棋書畫皆精通,相較之下,字和琴藝差了些火候,這兩年主要跟我學這兩樣;二小姐喜歡作畫,水墨工筆都不拘,我瞧著已經很不錯了,但那孩子是精益求精的性子。”
“是麼?”程詢濃眉一揚,笑道,“我閑來也常作畫,改日見到廖二小姐,倒是想在您跟前,與她切磋一番。”
“你作畫功底了得,前兩年我親眼見過你一幅水墨,委實出彩。”葉先生笑道,“到這上下,我怕是要自愧不如。你若願意指點廖二小姐,我定要感激你的。”怡君有真才實學,平時卻從不張揚,是她私心裏引以為豪的孩子,她便總希望愛徒得到更出色的人的點撥或認可。
“先生過譽了。”程詢笑開來,出於習慣地避重就輕,“您跟薑先生要總是這樣誇我,不出三日,我定會得意忘形。日後千萬別這樣見外,我真受不住,這會兒就有點兒坐不住了。”
薑道成和葉先生聞言,俱是輕笑出聲。
.
城南廖家的管事來回走了幾趟,打點好兩位閨秀去程府求學的事。
事情落定,廖大太太才聽說,生了好一陣子的氣。從來是這樣的,夫君不把她當回事,兩個女兒慣於先斬後奏。氣歸氣,父女三個心思一致,她明白,與其反對質問,不如緘默。
廖家姐妹兩個則得了葉先生的準話:日後每日上午去程府,除了地方不同,一切照舊。此外,還分別給她們布置了功課。
第二天,姐妹兩個去了設在程府西院的學堂。
字與畫,學起來都是至為辛苦的事,要反反複複地練習一筆一劃一花一鳥,能長期堅持的,必是出於十成十的喜愛。
到了學堂,葉先生看過兩個學生交上來的功課,對廖碧君很是滿意,“大字有所精進了,繼續每日練習便可。今日好生看看我給你備下的琴譜。”
廖碧君恭聲稱是,轉身到自己的座位落座。
葉先生拿起廖怡君的蓮花圖,皺眉,“手法怎麼有好幾處拖泥帶水的?碧君若跟我一日不見,定能讓我刮目相看,你卻是跟我一日不見,便退步到幾個月之前。離不開師父的學生,還想有學成的一日?”越是喜歡,便越是嚴苛。
廖怡君理虧地道:“先生,這畫吧……我拿錯了,半路才察覺——昨晚照著這一幅的布局畫來著,早間起來不知怎麼就弄混了。已經讓隨行的丫鬟回家,去拿昨晚新作成的那一幅。”
葉先生把畫卷起來,沒好氣地敲了敲她的額頭,“你這小腦瓜整日裏想什麼呢?”
怡君老老實實地站在那兒,一動不動,“日後不敢了。”
“我要是信你這種保證,早氣吐血了。”這丫頭從來是勇於認錯、絕不改過,葉先生扶額,“誰耐煩等你的丫鬟返回來,這就給我重做一幅。”
怡君立刻稱是,轉身時,對強忍著笑意的姐姐抿了抿唇,用口型緩緩說:“怎麼不幫我檢查?”
“今兒沒顧上。”廖碧君斂了笑意,無聲地回一句,又是同情又是抱歉。
怡君倒是早習慣這種情形了,笑一笑,在桌前落座,從書箱中取出畫紙、畫筆和顏料,認認真真準備。
葉先生手邊無事,去了東院。
薑道成是重諾守信的人,之前答應要遵循程詢的心意收幾個學生,便不會反悔。這兩日,忙著跟程詢商量招收學生的章程——隻收幾個人,不好讓不能如願的人覺得他眼高於頂,少不得做些功夫。
此刻,兩人擬定了大章程,在商議一些細枝末節。
葉先生聽了一陣,聽出了頭尾:不論是哪家子弟,想長期接受名儒薑道成的教導,要經過兩次考試,先是一篇隨意指派命題的製藝,得到認可之後,要在薑道成麵前展露書畫或音律的才能,再得到認可的話,便過關了。
製藝做得好,還要能入薑道成、程詢的眼,談何容易?
京城不少門第視琴棋書畫之類為旁門左道,不屑於染指,更不準子嗣去學。這就又先一步把很多官家子弟拒之門外了。
名門子弟,對欣賞的人,定要結交,對反感或威脅到自身的人,有時會將對方逐到偏遠貧瘠之地吃苦,有時則會安置到眼前,一步步把人連根拔起。
薑道成和葉先生都在想:程詢想結交的人是誰,想除掉的又是誰。也隻能想想。對他們這種人來說,高門內的事,知曉的越少越安全。
程詢想結交的人是臨江侯唐栩、平南王黎兆先——修衡、薇瓏各自的父親。
前世,兩個孩子分別帶給他和怡君諸多欣悅,隻為這一點,便值得他此生處處照拂他們。
而在這一年,修衡剛滿兩歲,薇瓏的雙親尚未成婚。跟小孩子攀交情不大現實,他現今隻能走近他們的至親。
唐栩、黎兆先的拜帖已經送到程府。為此,程詢對薑道成說道:“唐侯爺、黎王爺身負武職,平日公務繁忙,沒可能拜您為師,請教您卻是少不了的。日後他們若前來,還望您撥冗相見,以禮相待。”
“這還用你說?”薑道成由衷道,“他們兩個可都比你招人喜歡。我那點兒架子,絕不會跟他們端著。”唐、黎固然有清冷或桀驁的名聲,卻都是少年征戰於沙場。為了家國出生入死的好兒郎,他一向尊敬有加,便是不來找他,他也會尋機結識。
程詢哈哈一笑,“我心安了。”停一停,望向葉先生,“這幾日,我畫了一幅楓林圖,不知您和廖二小姐有無閑情品評一番?”
葉先生欣然道:“品評就算了。開眼界的事情,我們倒是從不願錯過。”
“那我命小廝把畫取來,安置到學堂的東廂房。”程詢站起身來,對薑道成點一點頭,“午後送來給您過目。”
薑道成笑著頷首。
.
怡君隨葉先生去往廂房,兩名丫鬟亦步亦趨。
廂房三間打通,門開在北側,透過臨近門的一扇半開的窗,可看到裏麵偌大的花梨木書桌、偌大的書架。
程福站在門邊,笑著給葉先生、怡君行禮,“大少爺就在屋裏,二位請。”
葉先生微微一笑,與怡君相形進門。
室內的程詢正站在南牆前,望著剛剛懸掛上去的楓林圖。這幅畫,是他前生末年停留的落葉山莊一角景致。
他相信,有些人的緣分,是注定的。但也清楚,初見若不顯露點兒真才實學,無法引起怡君的注意。但願,不會徒勞無獲。
聽得清淺的腳步聲,程詢回眸相望。
怡君低眉斂目,落後葉先生一步,款款而來。
剛滿十四歲的女孩子,身量纖纖,不施粉黛,穿著湖藍色褙子、白色裙子,一身的清雅高潔。鮮少有人能真正詮釋“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一句,她便是那少數人之一。
他知道,她說話遇到一些音節時,嘴角上方便會出現兩個小坑,很可愛——不是梨渦,亦不是酒窩,笑的時候不明顯,要特別留心才能看到。
他記得,她右耳垂上有一顆淡青色的痣,她曾為此抱怨:“要麼不長,要麼兩邊齊全,這算是怎麼一回事?”
那時正是情濃時,他聽了隻覺詫異:“你這小丫頭,是要怎麼樣啊?想做一點瑕疵也無、顛倒眾生的絕世美人不成?”
她眼神靈動,笑容慧黠,說是啊,你可別忘了,我的意中人是誰啊?大名鼎鼎的程詢啊。怎麼可能不擔心哪日被挑剔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他心中的怡君,怎麼會有不足之處?
此刻,她的腳步,宛若雲端漫步,一步一步,生出朵朵無形的清蓮,輕盈曼妙;又如一記記重錘,一下一下,鈍重地落在他心尖兒上。
於她,今日隻是初遇。
於他,則是經年再見、隔世相望。
有多久沒見你了?
你不會知道,我竟也忘了,要慢慢細數與你離散的光陰。
不管怎樣,你來了。
謝謝你。
偶爾她們會以請教為名,命下人將詩詞畫作製藝送到他手邊。他一概扔到一邊,不置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