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加慈尼為基地,幾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區進攻,最終吞並了旁遮普,此後,旁遮普一直成為穆斯林地區。馬哈茂德熱心於搗毀印度教徒的神廟,砸碎他們的偶像,因而得一綽號“偶像破壞者”;他的這一熱心以伊斯蘭教信條為基礎:對神作任何肉眼可見的描畫,都是有罪的。馬哈茂德及其追隨者們被狂熱的伊斯蘭教一神論所激發,來到印度,不僅為了掠奪,而且為了改變異教徒的信仰,或消滅他們。另外,這裏還涉及到社會衝突問題,即兩個不同社會的衝突:一個社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另一個社會則以種姓製度為基礎,而這一種姓製度以不平等為先決條件。因此,正是從這時起,這裏開始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的鬥爭,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半島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12世紀,馬哈茂德的繼承者們被另一個以廓爾為基地的突厥王朝所取代,廓爾也在阿富汗境內。在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人的領導下,廓爾突厥人向南挺進至古吉拉特,向東進入恒河流域。1192年,他們占領了德裏,並將德裏作為印度突厥蘇丹的王國的首都。在這次戰役中,佛教寺院被破壞,大批僧侶遭屠殺,以致佛教在其發源地從此再也沒有得到恢複。

突厥人不甚費力地在一個人口絕對超過他們的國家裏安置下來,之所以能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印度古老的軍事戰術;這種戰術,同150O年前反對亞力山大時的戰術一樣,是不能適應當時的需要的。其步兵通常是一群渙散的暴民,而他們自吹自擂的象隊,對抵抗穆斯林騎兵毫無用處。印度的種姓製度同樣具有破壞作用,而且是一個更為致命的弱點,它使能參戰的人僅限於“刹帝利”,即武士階層。其他人都未經過訓練,而且對作戰也毫無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階級分化將壓迫者地主同農民分隔開來,使社會等級更加支離破碎。因此,人民大眾或是采取不關心的態度,或是歡迎侵略者,信奉他們的宗教。這種情況後來反複多次出現。在現代,英國統治者之所以能象前突厥人蘇丹那樣,從德裏統治印度,原因也就在於此。

二、成吉思汗

在突厥人成為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者的同時,遙遠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領正在開始他的征服生涯;這一征服最終導致了曆史上最大的帝國的形成。成吉思汗(也可拚成Chinggis,Chingis,Jenzhiz等),原名鐵木真,生於1167年,是一個較小部落首領的兒子。鐵木真12歲時父親中毒身亡,結果,這位未來大汗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慘。鐵木真精通部落政治這門複雜的藝術,它需要將忠誠、狡猾、無情的背叛及自身的勇猛等各種因素創造性地混合在一起。正是由於這一點,他能戰勝早年的地位低下,在轉而反對他的首領,並消滅所有對手之後,最後完成了蒙古各部落的統一。120s年,在“庫裏爾台”,即蒙古各部落酋長會議上,他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

現在,他能滿足野蠻的遊牧民族的征服和掠奪欲望。據說他曾說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在這方麵,成吉思汗與在他之前的草原征服者們沒任何區別。那麼,為什麼隻有他注定成為歐亞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呢?這個問題頗為吸引人,因為,作為一個蒙古人,成吉思汗沒有其他遊收征服者主要是突厥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過100萬人,這最多隻能為他提供12500O名軍人。以如此有限的兵力,他怎能成為近乎名副其實的“世界的統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