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對奧克蘇斯河對岸的偉大的阿拔斯王朝的反應,同日耳曼人對萊茵河對岸的羅馬帝國的反應極為相似。首先是文化上的影響:野蠻的突厥異教徒屈服於高級文明的物質誘惑,皈依了伊斯蘭教教義。與此同時,如前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的軍事機構一樣,突厥人開始進入哈裏發王朝的軍事機構。由於他們是具有高度靈活性的騎兵射手,因此,很快就表現出優於他人的軍事素質,在哈裏發軍隊中,日益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隨著哈裏發王朝的日漸衰弱,突厥雇傭軍同日耳曼雇傭軍一樣,由原先的仆人變成了主人。他們在巴格達廢立統治者,並將哈裏發們相繼監護起來。大約970年,突厥民族的一支塞爾柱人,順利通過邊境,進入穆斯林地區,不久便獨攬了這裏的政權。1O55年,當哈裏發宣布塞爾柱酋長托格盧爾貝伊為“蘇丹”,即“君主”時,這一政權被正式承認。盡管哈裏發名義上仍是帝國的首領,但實際的統治者從此便是突厥人蘇丹。在好戰的突厥人的領導下,伊斯蘭教帝國的邊境這時進一步擴張到兩大地區。
一個地區是小亞細亞,幾個世紀以來,小亞細亞一直是基督教拜占廷勢力抵抗阿拉伯伊斯蘭教多次進攻的堡壘。但1071年,在小亞細亞東部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塞爾柱人大獲全勝,俘虜了拜占廷是帝羅曼努斯四世。這一戰役是中東曆史上決定性的轉折點,因為它隨即引起了拜占廷敵對派係間的內戰。事實上,曼齊刻爾特戰役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種派係間的鬥爭;如今這種派係鬥爭的繼續,又使突厥人未受到任何抵抗便進入了小亞細亞。為在突厥部落酋長的行政部門中謀取職務,彼此不和的拜占廷官吏和軍官相互競爭,將許多城鎮和要塞奉獻給了侵略者。而且,農民因不滿拜占廷官吏的腐敗和剝削,雖不信任,但卻屈從地接收了他們的新主人。因此,11至13世紀,小亞細亞的大分部地區,從希臘和基督教地區變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區,而且一直存留到現在。此外,拜占廷因小亞細亞的喪失,變得內部空虛;小亞細亞作為一個行省,過去曾為帝國提供了大量稅收和大批軍人。君士坦丁堡如今就象一個架在枯瘦的軀體上的大腦袋;因此,1453年其衰亡的原因應追溯到1071年。
曼齊刻爾特的勝利,對塞爾柱人來說,是前進中的一大步,使他們重建了即將滅亡的哈裏發統治。馬裏克沙(10731092年)在位時期,塞爾杜帝國達到鼎盛,統治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以及小亞細亞。在塞爾柱人的支持下,文化事業極為繁榮,以波斯的語言、文學和藝術的成就最為顯著。但塞爾杜的優勢隻是短暫的,馬裏克沙死後,繼承人之間你爭我奪,封地成為世襲,帝國開始分裂(見第十三章第六節)。帝國的這一分裂,使12世紀十字軍征服聖地成為可能。另一個結果是,小亞細亞西部出現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他們繼續高舉伊斯蘭教的旗幟,兵臨維也納城下,並在20世紀前,統治著整個中東地區。
正當塞爾柱人向西挺進,追求名望,尋找戰利品時,其他突厥人也在東部擴張,向巨大的寶庫印度進軍。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叫馬哈茂德(997-1030年)的人。他以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