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朝(96O-1127年),中國的港口再次對外開放。宋朝期間,中國人在造船業和航海業上取得巨大進步,12世紀末,開始取代穆斯林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海上優勢。蒙古人征服中國,建立元朝(1279-1368年)後,中國的船隻體積最大,裝備最佳;中國商人遍布東南亞及印度各港口。1291年,馬可波羅護送一位蒙古公主繞經東南亞去伊朗時,目睹並描寫了中國航海業的盛況;50年以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圖塔乘中國帆船,取道印度,前往中國時,也目睹並描寫了這一盛況。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也值得注意,它表明這一時期,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居主導地位。進口商品除細紋棉織品外,還有中亞的皮革、馬匹以及南亞的優質木材、玉石、香料和象牙等原材料。而出口商品,除礦石外,還有書、畫,尤其是瓷器、絲綢等產品。

明朝(1368-1644年),中國的航海活動達到極盛,以15世紀初不平洋和印度洋上顯著但卻短暫的海上優勢為頂峰。1405年到1433年間,一位名叫鄭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隊七次下西洋的情況,可說明這一點。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首次遠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錫蘭及卡利卡特。歸途中,蘇門答臘的一支海盜船隊企圖攔韻,結果全軍覆沒。後來幾次航行更加遙遠,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波斯灣和紅海海口。中國人還去過印度洋上30多個港口,每到一處,他們就勸導或強迫當地統治者承認明朝皇帝的宗主權。而這一切發生時,葡萄牙人隻是剛開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進,直到1445年,他們才到達佛得角。

1433年,皇帝突然下諭旨終止了這些著名的遠航。遠航起訖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據推測,遠航的發起,可能是為了彌補蒙古帝國崩潰所造成的陸上對外貿易的損失,也可能是為了提高帝國朝廷的威望,或是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另據推測,遠航的終止,或是因為耗資過甚,或是由於宮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間曆來存在的相互傾軋。無論如何,中國人的撤離,在東亞和南亞海域,留下了權力真空區。於是日本倭寇騷擾搶劫中國沿海,而穆斯林阿拉伯人又恢複了以往在印度洋上的優勢。盡管阿拉伯人善於經商,但他們一盤散沙,缺乏資源,沒能發展成中國人短期內就建立起來的強大海軍。因此,1498年,葡萄牙人繞過非洲,進入印度洋時,沒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便建立起他們的西方海上霸權。

二、歐亞大陸的陸上貿易

與此同時,由於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即: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14世紀中葉,意大利一本小冊子通過描寫一條起自頓河河口的塔那、橫穿中亞的商路,概述了蒙古和平時商業的重大意義。

據來往於這條大道的商人們說,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國的路上行走,是絕對安全的。……你可能認為,從塔那到薩萊(位於伏爾加河岸)的這段路,沒有其他任何地段安全。然而,即使這段路最糟的時候,如果60個人同行,也會感到如呆在家裏一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