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5世紀中葉,隨希臘社會的情況日漸複雜,哲學家們將他們的注意中心從物質世界轉移到人和有關人的各種問題上。就智者派而言,尤其如此。其最傑出的代言人是普羅塔哥拉。他有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異,所以,世界上決沒有絕對真理可言。對人的強調使智者派遣責奴隸製度和戰爭,並支持民眾的大部分事業。但另一方麵,又有許多希臘人,特別是那些保守派,對智者派的相對主義很顧忌,擔心它會危及社會秩序和道德。蘇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當時腐敗的政治和沒有任何明確的生活準則使他深為憂慮。他永無休止地和朋友們談話,發展起一套辯證科學,即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見解,直至確立普遍公認的真理。他堅持認為,用這種方法可以發現有關絕對真理、絕對善或絕對美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與成為個人放縱不羈、公共道德敗壞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對主義大不相同,將為個人行為提供永久性的指導。
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公元前427-374年)出身貴族,他和他的朋友們引雅典為自豪,可對雅典人民並不信任。當雅典民主政體判處蘇格拉底死刑時,這種不信任加深而為仇恨。因此,柏拉圖的目標是要實現一個既能維持貴族特權、又可為貧苦階級接受的社會。他的“理想國”把人分為四等:護國者、哲學家、士兵和勞動群眾。這種等級劃分是永久的;柏拉圖用一則神話即“高尚的謊言”作為其理論根據,這則神話說,這四個等級是神用金、銀、銅、鐵四種金屬創造出來的。柏拉圖曾希望敘拉古的統治者能接受他的學說,付諸實踐,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未能如願,他隻好回到雅典,繪一批批弟子講學,達40年之久。他教導弟子們說,世界上存在的每一樣事物都是相應的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所以,整個現實世界是完善的理念世界的不完善的摹本。柏拉圖認為,善不是變動不盡的現實世界的知識,而是真實的理念世界的知識。
這一曆史時期的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亞裏土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他開始時是柏拉圖的弟子,但是,老師去世後,他創辦了萊森學院。亞裏士多德是一個收集者和理性主義者,而不是一個神秘主義者;是一位邏輯學家和科學家,而不是一位哲學家。他為了創立自己的學說,汲取了所有各方麵的知識涉及的知識領域之廣泛,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卓越貢獻主要在邏輯學、物理學、生物學和人文學科諸領域,他實際上是這些學科的創始人。作為一個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尋求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的秩序。他認為,整個自然界,最低級的是礦物,位於礦物之上的是植物,位於植物之上的是動物,人類處於最高級。他將人類社會的各個階級與自然界的各個等級相對應,從而證明,人類劃分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隸是天經地義的。他說:
有些人生來就注定應該服從,另有些人生來就注定應該統治;……戰爭的藝術是一門關於獲取的自然藝術,因為它包括狩獵;是一門用來對付野獸和那些生來應該受統治、卻不願服從的人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