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希臘文化的傳播給人以深刻印象,但它並沒有在中東留下永久的印記,更不用說亞洲其餘地方了。其根本原因是,希臘文化的影響僅限於希臘殖民者居住的城市和一些希臘王朝的宮廷所在地。雖然有些土著民族也受到了影響,但真正受到影響的幾乎僅囿於少數上等階層。廣大農村甚至許多城市的絕大多數人,仍繼續說自己的語言,崇拜自己的神。因而,希臘文化並沒有深深紮根,未能經過幾個世紀仍幸存下來。當中世紀穆斯杯征服者前來時,他們沒費多大事就將小島似的希臘文化製服了。所以今天,希臘語言和文化僅幸存於巴爾幹半島南端的希臘本土。
希臘文化在地中海西部的生根要緩慢一些,因為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還不富裕,文明程度很低。要不足這一原因,希臘文化對該地區的長遠影響,會由於當地文化的競爭力較弱而更為持久。$$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早在公元前6世紀,羅馬人已受到意大利南部希臘殖民地的影響,但直到3世紀起,也就是羅馬人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希臘文化的中心地帶時,他們才感覺到希臘文化的全部力量。這時,羅馬士兵和官吏與受過高度教育的希臘統治者和行政官員發生了直接交往,在他們帶回羅馬的人質和奴隸中有許多具有各種專長的希臘人從倫理學家到柔軟雜技演員,從善於讚美的詩人到主廚。當上層階級的羅馬人聽到口齒伶俐的臣民們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雄辯和演說時,眼界大開,一個新的知識世界在他們麵前展現。
希臘人給那些上層家庭當私人教師,講授希臘語言、修辭學,哲學和文學。到公元前1世紀,送年青的羅馬人到雅典或羅得島的哲學學校去受教育,已是很普通的事。希臘文學作品有極為強大的影響,由於這種影響,羅馬人在文學方麵未能有重大建樹。開始時,受過教育的羅馬人給優美的希臘詩歌、戲劇和散文所迷住,滿足於翻譯或模仿希臘原作;漸漸地,羅馬貴族要求文學作品能以羅馬人的生活為主題,能表現羅馬人的生活理想。於是,一個民族文學開始產生,不過,無論是在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的“黃金時代”,還是在塞內加、塔西伯、老普林尼和小普林尼的“白銀時代”,這一民族文學始終帶有源自希臘的印記。
希臘對羅馬和帝國其他城市的外觀有最明顯的影響。希臘建築的特點是設計簡單、比例相稱、裝飾完美。雖然這些特點已由巴羅克式的富麗堂皇和龐大的規模所取代,但希臘的陶立克、愛奧尼亞和科林斯這三種石柱的形式仍被采用。建築物都用雕塑品裝飾,這些雕塑品最初來自希臘,是作為戰利品用貨車運回國內的,以後由本地的藝術家仿製。因而,意大利的城鎮和中東的一樣,開始呈現處於希臘藝術和建築的影響之下的相同的外觀。實際上,羅馬人對文明的主要貢獻在於將希臘文化據為己有,適度改變,然後傳播給從未直接接觸過希臘文化的不同民族高盧人、日耳曼人、不列顛人和伊比利亞人。從這一角度看,羅馬的“陷落”也可說成是希臘文化在日耳曼人和克爾特人麵前的退卻,就象它在中東與穆斯林相遇時的後撤一樣。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要持久得多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這兩大世界性宗教的影響。基督教和大乘佛教於古典時代後期從各自的發源地中東和印度向外擴張;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前者爭取到了整個歐洲,後者贏得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