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改進治鑄方法後鐵比過去堅硬了,但仍然很易生鏽。不過,這一缺陷由於鐵礦較之銅和錫分布遠為廣泛、製鐵成本相應低廉,而得到補償,而且,這種補償已超過缺陷本身。這意味著,現在普通農民也買得起鐵製工具。農業生產率提高了,農業範圍擴展到從前石斧所無力對付的森林茂密區(見第七章第一節)。這種廉價的新金屬對歐亞大陸的軍事平衡也具有重大影響。從前,貧窮的遊牧民不能象城市中心的統治者那樣,以大量昂貴的青銅武器裝備自己。但現在,鐵礦幾乎每個地區都可得到,每個村子的鐵匠都能鍛製比舊武器更優良、更便宜的新武器。因而,遊牧戰士現在不僅在靈活機動性上占有優勢,而且和守衛文明地區的士兵一樣,擁有同樣優良、大量的鐵製武器。
三、遊牧民對中東的入侵
馬和鐵製武器的結合,促使遊牧民發起兩次席卷諸文明中心的大規模的入侵浪潮。第一次約在公元前1700至15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手執青銅武器,駕著馬拉的戰車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約在公元前1200至11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騎在馬上,用鐵製武器作戰。這些入侵不應看作是取代當地種族、完全改變種族分布的大規模的遊牧部落的入侵。而應說,是為數不多的入侵者,憑借軍事技術上的優勢,組成武士貴族集團,統治了在人數上遠遠超過他們的諸被征服民族。
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中東例外,並非因為它沒有遭到入侵;實際上,由於中東的地理環境使外界易於進入,中東地區遭到入侵的次數最多。雖然中東的帝國一個個迅速地崛起、迅速地衰亡,但中東文明本身依然經久不衰。一個原因是,中東的文明由來已久,因而文明的根子紮得較深。另一原因是,到公元前1700年,中東已有許多極為廣闊的地區達到文明,因而不可能全被征服或摧毀。最後,入侵中東的通常不是剛從大草原或沙漠地帶來的原始的野蠻人,而是早已居住在周圍地區的半文明的野蠻人,他們在進行征服的過程中,已部分地為中東文明所同化。
約公元前2000年時,印歐語係的赫梯人可能是通過翻越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他們與當地請民族聯合,在以後若幹世紀中,建立起一個包括敘利亞大部和整個小亞細亞的龐大帝國。約公元前1590年前後,他們還攻掠巴比倫,不過,從未能在美索不達米亞立足。喀西特人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東麵紮格羅斯山脈的另一個印歐部落。他們利用赫梯人對巴比倫的攻掠,占領了這個古老的都城,建立起第三巴比倫王朝,達數世紀之久(公元前1600-1100年)。還有一個入侵部落是胡裏安人,聖經上稱為荷裏特人,顯然來自亞美尼亞高地。他們在巴比倫帝國的北麵即亞述地區創立了米坦尼帝國,約公元前1500年時臻於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