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馴養和較遲的冶鐵技術的發明是兩個十分重大的發展,它們使遊牧民獲得新的作戰能力。就目前所知,中東是最早馴養動物的地方,也是最早乘騎動物的地方。這兩者發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不過,在早期階段,乘騎動物的現象並不多見,因為那時所能得到的動物僅牛和野驢,牛速度太漫,野驢個兒太小。然而,馴養動物的做法後又向北傳到產有野驢和野馬的俄國南部。到公元前2500年,這兩種動物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由於馬個兒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就受到成國南部遊牧民的偏愛。他們采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兒愈來愈大。野馬的平均高度為13手之寬(一手之寬約四),而現代家馬的平均高度為15至16手之寬。如果不加選擇地讓馬繁殖數代,家馬的個兒很快又會縮小,就象美國西部的野馬那般大小。
遊牧民利用馬打仗時,最早的做法是將馬套到輕便的雙輪車上。這種車的輪子裝有輪輻,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笨重的實心四輪車,大大改進了。高大的馬和靈便的車相結合,使遊牧民得到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公元前二千紀,遊牧民就是駕著這種戰車,掀起最早的入侵浪潮。駕車作戰時,一名戰士馭馬,其他戰士用強弩射箭。眾弩齊射,飛箭如雨,沒有幾個步兵能長時間地抵擋,更不用說抵抗緊跟著發起衝鋒的密集的戰車。
到公元前二千紀末,遊牧民用騎兵取代戰車,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這時的馬既高大又強壯,可以直接騎人。而且,遊牧民還發明了役使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的馬鞍和馬鐙,使他們能在策馬飛奔時騰出雙手,射出陣雨般的箭。毆亞大陸的遊牧民獲得前所未有的靈活機動性,能追上和打敗防守城市中心的軍隊。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遊牧民的軍事才能主要就建立在騎馬作戰這一基礎上;終於,在13世紀時,使成吉思汗能完成一係列驚人的征服。直到西方火器占據優勢之後,諸文明中心才從遊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對沙漠地帶的遊牧民來說,駱駝的作用不亞於馬。駱駝有兩種:阿拉伯的單峰駱駝和大夏的雙鋒駱駝;前者適應於炎熱的沙漠環境,後者適應於寒冷的沙漠環境。這兩種駱駝都能在即便是驢也會餓死的地區生活,都能依靠駝峰裏貯存的脂肪和多室的胃裏貯存的水不吃不喝地行走幾個星期。最早馴養駱駝的時間和地點現在還不清楚,不過,到公元前1000年時,穿越中亞和中東的沙漠地區的交通運輸已全靠這種‘沙漠之舟”。
鐵礦冶煉技術的發明也提高了遊牧民的戰鬥力。這一技術直到公元前二千紀中葉才在小亞細亞東北部發展起來;直到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後,當地的鐵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們的技術廣泛流傳。冶鐵技術之所以出現得晚,主要是由於冶煉鐵礦的工藝與冶煉銅和銅合金的工藝根本不同。
冶銅時,金屬溶液沉於爐底,而熔渣浮在上麵。冶鐵時,至少在古代熔爐所能達到的溫度範圍內,鐵不能完全液化,而是形成一種灰色的多孔體,技術上稱之為鐵塊。反複錘打熾熱的鐵塊,能使其成為熟鐵,這一發現來得遲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新金屬比起當時已能冶鑄的銅和青銅來,決不是一種進步,因為它不易鑄造,需要更多的燃料,而且其鋒刃較易失去。後來才發現,將鐵反複錘打、加熱、投入冷水(淬火),並與木炭即一種不純的炭接觸,可以使其堅硬。當時所須發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新金屬,而且還包括一種嶄新的冶金術對此,憑以往經驗行事的早期鐵匠毫無準備。⊕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