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憂心如焚,急切地找到楊國忠商議說:“安祿山久有陰謀,今天又有這樣的請求,反跡已經很明顯,明日我將上殿極諫,若皇上置之不理,請你接著諫言。”
楊國中許諾照辦。
翌日,二人按時上殿,沒等他們開口,李隆基卻先問他們:“卿等有懷疑安祿山的意思嗎?”
韋見素開門見山地回答道:“安祿山暗藏物資準備謀反,行跡昭彰,陛下不可同意他換將。”
說著叩頭流淚不止。
李隆基臉上表現出慍怒的神色。楊國忠見狀,隻是來回踱步,卻不敢接言。
幾日後,韋見素與楊國忠兩位宰相商量後,再次對皇帝全殲,他們分析安祿山的勢力,並且提出具體的方法說道:“臣有計策可以消除安祿山的陰謀。可以封安祿山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將他召回京城,另外授安祿山的手下分別擔任三鎮節度使,以此分解他們的勢力。”
李隆基見兩位宰相同意安祿山回京入相,對著惡搞這種方案,表示接受。
當聖旨草製寫成後,李隆基卻留在中書省沒有發出去,而是先派輔繆琳攜帶珍果到範陽賜予安祿山,觀察到底是否有謀反的跡象。
輔繆琳到了範陽之後,安祿山力盡地主之誼,盛情款待了輔繆琳,並且給予他豐厚的賄賂。
拿人手短,吃人口軟,輔繆琳回到長安之後述職說:“安祿山盡忠報國,絕無二心,望陛下不以東北為慮。”
以為得到真切觀察的李隆基,立即召見了韋見素、楊國忠,意不容置疑的口氣告誡他們:“朕推心置腹對待安祿山,他必定沒有異誌。東北的契丹、奚,都是賴他來鎮撫,朕親自擔保安祿山不會謀反,你們就不要憂慮了。”
韋見素心有不甘,逆著李隆基的意思再次陳述道:“臣忤逆陛下聖意,誹黷大臣,罪該萬死。但愚者千慮,或有一中,願陛下審查。”
李隆基對他們的糾纏不休,感到了厭煩,拂袖而去。
由於對安祿山的不同意見,李隆基與中樞大臣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麵臨深淵的李隆基,卻以為仍是歌舞升平。三月,是風和日麗的小陽春,李隆基在勤政樓大宴群臣,樂隊奏樂,他興高采烈地作詩,儼然一副太平天子的形象。宴會過後,李隆基派遣大臣裴士淹等人巡撫河南、河北、淮南等地,昭示皇恩。
而安祿山用胡將代替漢將的計劃,如願實現後,安祿山對朝廷一反過去的恭敬態度,傲慢驕橫起來。凡是中央的使臣到達範陽,都被告知安祿山得了重病,數日之後,才在刀林槍陣中受到召見。來到範陽的裴士淹,在範陽等了一十多天,受到了同樣的威懾性接待。
忍辱含恨,裴士淹還京之後,給李隆基描繪了一副安祿山獨立王國的圖畫。
幾次使臣的同樣彙報,李隆基心頭掠過一絲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