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兵營後,吳芮與將士們慶祝他們獲得了兩個爵位和兩個附屬國君稱號。這確實是可喜可賀的。但吳芮還是擔心,這樣的封賞肯定暗藏著危險,因為所有的諸侯都擁有軍隊。而且有些人也許對得到的待遇感到不滿意或不公平。這樣的話,何談將來的天下太平呢?
劉邦對這樣的封賞極為不滿。他從來沒有想到,他的卑躬屈膝換來的隻是這麼一個路途凶險的偏遠地方。他決定與項羽展開鬥爭。於是就有了項羽與劉邦之間的楚漢戰爭。
戰亂期間,中原戰場上硝煙彌漫,大批房屋和莊稼被毀,大量無辜平民被殺。人民群眾艱難度日,怨聲載道。
但在相距僅為千裏的衡山國,形勢一片大好,到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裏看不到戰爭的蹤影,舉國上下都呈現歡樂和諧的氣氛,老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人們稱讚吳芮王是一位仁君,品行高尚,勇於擔當,擅長軍政事務。
雖然項羽尊稱楚懷王為“義帝”,說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持,但私底下他派人去江南襲擊並殺死了義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劉邦認為項羽大逆不道。他要聯合各路諸侯,興兵討伐項羽。
吳芮認為,項羽是軍事天才,勇氣過人,但生性殘暴凶惡。他為樹立威信而濫殺無辜。更糟糕都是,他不會用人。因此他的一意孤行使他失去了人民的擁護。而劉邦的一舉一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聰明狡詐,知道如何恰到好處地用人。他知道何時應該低三下四,何時可以昂首挺胸。所以他能夠贏得民心。經過對楚軍和漢軍的綜合比較,吳芮認為,楚漢相爭的結果將是漢勝楚敗。因此,他和手下的將士決定協助劉邦征伐項羽。
在結義兄弟張良的一再勸說之下,吳芮站到了劉邦一邊。同時,劉邦也派人去說服了九江王英布。誠如所料,英布決定離開楚國的項羽,轉而準備支持漢王劉邦。獲悉這個消息後,楚國派兵攻打英布。英布被打敗後投奔了劉邦。就在那個時候,劉邦在今河南省的固陵吃了敗仗。但在英布的幫助下,他轉敗為勝。然後他授予英布“淮南王”的爵位。
公元前202年,在垓下的關鍵之戰,項羽遭到劉邦的漢軍圍困。雖然他幾次突破包圍,但他寡不敵眾,手下將士一個接一個倒下,已由八千人減至最後的二十八名騎兵。項羽身手敏捷,在殺死幾百名漢軍士兵後突出了重圍。最後,唯一的退路必須渡過烏江。項羽環顧四周,身邊已經沒有一名士兵了。他認為,沒有了楚國和楚軍士兵,單槍匹馬過江是無臉再見江東父老的。於是項羽拔劍自殺了,時年三十一歲。曾經強大威猛的一代英雄,帶著深深的遺憾死去了。項羽死後,各地楚軍先後陸續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