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派將彌勒佛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係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裏,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聽了老頭的話,兩人來到嘉陵江畔的千佛崖上。
兩人走在滄桑的石道上,望著被風沙模糊了麵龐的眾佛,心中說不複雜那是假的。
春秋戰國時期,影響華國數萬人的佛、道、儒家三大聖人相繼出生了。
2千6百年前(公元前600年左右),釋迦摩尼出生在古印度(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所在地區),釋迦摩尼是佛教公認的佛祖,是佛教創始人,也就是佛的本身。
公元前571年至471年,老子出生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創造的《道德經》是華國的文化魂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公元前552年,孔子出生於山東曲埠,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曾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對中華和世界各國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和道家、儒家不同,佛教並不是在中華大地上誕生,但是它卻在中華大地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發展成為適應中華民族的中華佛教。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西方佛教曾遭受過嚴重的文明破壞,隨著古印度的滅亡、連年的戰火,差點走上滅絕。但是中華佛教卻發展良好,甚至因為地域產生不同的佛文化,如即漢傳佛教(漢語係)、藏傳佛教(藏語係)和雲南地區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語係)。
釋迦摩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
《周書異記》記載: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滅度於周穆王五十二年,講經說佛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
通常釋也指佛教,佛教起源於印度。佛教除了是我國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覺者”,佛教重現人類心靈、道德進步和覺悟。
據記載《曆代三寶記》卷一記載,秦始皇四年,沙門室利防等十八賢者齎來佛經,但為秦始皇所拘禁,唐法琳《破邪論》卷下也有相同記載,但佛法有沒有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我們不得而知。
因為秦始皇為了加強了思想控製,穩定社會,鞏固封建統治,進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摧毀了許多文化典籍和史書。毀滅了許多寶貴的先秦文化。
而佛教真正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約在公元紀年前後),漢明帝夢見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夢,傅毅以佛對。
由此以後佛教在華國落地生根,建立無數寺廟和石刻雕像。
縱觀華夏五千年,佛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較高的地位,佛教雖起源於古印度,但在中華大地也有兩千年曆史,得到良好的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力。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封建農耕國家,在幾千年的華國曆史上,因為朝代更換,戰火紛飛,人們飽受戰亂,希望得到和平以及幸福,而佛教所宣揚的眾生平等和西方極樂世界成為戰亂中的一抹亮光,成為他們精神的向往。
中華佛教中,按教徒所敬拜的對象分類,約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眷屬這五類。
佛教把全部世界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域界、惡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
《西遊記》、《紅樓夢》、《聊齋誌異》中都滲透了強烈的佛教思想。
佛教的流傳也影響了中國語言。佛語、佛教大量的社會生活並失去了佛教含義而具有了社會含義,如:“五體投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清規戒律”、“菩薩心腸”等等都來自佛經佛語和佛教故事,有了新的意義。
趙茹和邱冰熙拿著殘破的石像,望著千姿百態的佛龕佛像,仿佛走進了那匆匆而去的歲月。
時代的記憶,誰也不能更改,也無關對錯。
時代在前進,一些東西失去了,卻又有新的東西誕生了。
銘記曆史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這就是他們進入考古界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