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千佛之佛(1 / 2)

那是一個破碎石像的大半個頭部。依稀可以看出是一個佛像來。

“這裏怎麼會有石像呢?看這個樣子還比較奇特。”

趙茹百思不得其解。

邱冰熙仔細端詳了一下這個石像,腦袋裏靈光一閃,又囑咐道:“再找找看,還有沒有其它的石像。”

趙茹依言,也仔細在河邊尋找了一番。

沒想到,果真讓她找到了不少殘肢斷臂,隻是因為年代久遠,所尋找出來的石像並不完整。

“咱們把這個帶走吧,我覺得這裏麵肯定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兩人費了好大力氣才把那些石像裝到背包裏,周圍有個釣魚的老頭有些不解他們的行為,好奇地問道;“年輕人,你們搬石頭做什麼啊?”

邱冰熙取出一塊石頭,拿到老人的麵前。

“大叔,你看看這個石頭,是不是很特別啊?好像是從什麼雕刻的石像上落下來的。”

釣魚的大叔取過石頭仔細研究了一番。

那塊石頭上長滿了青苔,周圍的棱角也被水流給磨的光滑平整了。

不過透過那透著泥腥味的破舊石頭,大家依然可以看到被刀雕刻的痕跡。

大爺摸了摸下巴處的胡渣,這才笑道;“我瞧著這石頭和那個千佛崖上的佛像蠻像的,要不你們去那兒尋找一下線索?”

老頭把石頭還給兩個年輕人,手指指了指河流的上方。

兩人這才記起蜀北這座城市,以前還有很深的佛緣。

蜀北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市北4公裏的嘉陵江東岸。曾是甘陝入蜀第一站,後因川陝公路改道,這段公路已經廢棄不用,現在的千佛崖已經成為了一個封閉的4a景區。

這座千佛崖始建於北魏時期,在唐宋以後各個朝代都進行過擴造,前後曆經了近1500年。

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嘉陵江畔峭壁上,布滿了多個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

根據清鹹豐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記載,全岩的造像有一萬七千餘座。根據《廣元縣誌》的統計,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無年號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曆朝曆代的文字題記和摩崖碑刻一百多窟。

遺憾的是,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崖開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毀。華國建立後,曆次基建和經濟發展,都給造像帶來了損壞。

目前千佛崖現存龕窟四百多個,大小造像七千多尊,造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以大雲古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大雲古洞,是幹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

而大殿正中彌勒佛立像係大雲洞的主佛,高3.8米,寬3.6米,深10.6米。

佛像的後邊是錐形的石壁,兩邊雕刻有眾多的小龕及排列有序的菩薩像,左右壁鑿出兩個深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共七尊造像。

南北兩壁采用半圓雕法,刻出觀音148尊,均華冠盛服、腳踏雲蓮,氣勢不凡。大雲洞右側三聖龕窟中有南朝梁天成元年(555年)的文字題記。

唐永昌元年(689年),洛陽魏國東寺天智(提雲般若)譯場的法明和尚在整理佛經譯本時,在北涼曇無讖所譯的《方等大雲經》中,發現了兩段關於女人當國王的經文。武則天的第一個麵首,法門寺的薛懷義正久尋不得,聽聞這般,如獲至寶,立即會同法明和尚等十來個和尚,將《方等大雲經》的譯文版重新整理,再按中土的做法,在經文中夾上注疏,以經夾疏,經疏混為一體,然後再說明疏的權威性,形成了一個較有說服力和完整的《大雲經》了,並上呈武則天,稱武則天是淨天生女,彌勒佛轉世,武則天大悅,法明、雲宣等僧眾被賜爵縣公,賜紫色袈裟一領,特別說明的是,這是曆史上首次賜紫袈裟,為後世曆代效仿。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下詔令天下諸州各建大雲寺一所,以藏《大雲經》,使高僧大德升座講解。成為武則天登基稱帝的重要思想輿論。

蜀北是女皇武則天的出生地,自然也要因為女皇而有所改變,這在千佛岩和皇澤寺都有很深的體現。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為政治服務就沒變過,在這些石窟中也尤其明顯。

後來人們在修建紀念武則天的鳳凰樓的時候,就在公園入口置有一座彌勒佛,皆是因為如此:則天皇帝曾被稱是彌勒佛轉世。後因城市擴修,這座彌勒佛也被搬離了鳳凰山,現在的鳳凰山已經沒有了這尊彌勒佛。

蜀北石窟多以彌勒佛為主,這就是大雲洞的主像是彌勒佛而不是如來的原因。

彌勒佛也就是彌勒菩薩,也叫做彌勒菩薩摩訶薩,意譯為慈氏。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彌勒佛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故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

華嚴經曰:“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