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最想要的便是豬頭上的那個“豬八戒”。
傳說豬八戒成神以後,為了紀念自己成為凡間“二師兄”的那些日子,他便化身為家家戶戶年豬的守護神。
每一頭年豬的腦袋裏都藏著一隻“豬八戒”。隻要小孩子取下那隻“豬八戒”,做成骨頭項鏈,二師兄豬八戒就會守護這個孩子平安長大,因為豬八戒最開始在人間的時候是以豬妖的身份出現,有的地方也把這個叫做“野豬精”或者是“豬精”。前幾天閑來無事,我在某寶上搜索“豬精骨”,果然還找到了這個東西,隻不過它已經換了個名字叫做好聽的“豬驚骨”,是可以給孩子們保平安的。
小時候,最想讓爺爺奶奶用斧頭敲開的東西,二十多年都沒有完成,可最後當它真正能夠唾手可得的時候,我已經過了當年的那個做夢的時光了。
人果然是得不到的東西才會覺得彌足珍貴!
奶奶說,豬眼睛吃了最明亮,可是小時候的那些時光裏,我從來沒有覺得那些豬眼睛有多麼漂亮,反而覺得那些豬眼睛、豬腦髓和豬內髒是天底下最恐怖的東西。
每年殺豬,我最喜歡的便是那些豬血,或者是加工的“血皮!”這種血皮是用了新鮮的豬血合著麵粉,然後在大鐵鍋上烙熟,然後切成大拇指長短、寬度的薄皮,厚度約1毫米。厚了容易壞點,薄了煮出來味道不怎麼好,而且沒有韌性,容易糊湯。攤好了血皮以後,一定要乘著大太陽天,將它們曬幹,用來煮麵條或者是做白菜血皮湯,味道非常不錯。
我長了這麼大,唯有一年見我媽媽做過這種血皮。
殺了年豬,剩下的便是製作香腸和臘肉。那些紅白相間的臘肉被放在大“黃桶”醃製(蜀北農村一種木質的大桶,深約1米左右,直徑寬約1.2米—1.5米,用鐵絲或者是竹條箍製,常常設置有木蓋!用來盛糧食。)
等那些臘肉醃製好了以後,便會將他們放到“火堆”旁邊熏製。蜀北氣候寒冷,是整個巴蜀之地的門戶,屬於秦巴山脈,每家每戶都會在家開辟一個角落或者拿出一間房子用來烤火和熏製臘肉。
在蜀北,最好熏製臘肉的樹枝便是桑枝和鬆柏。
作為巴蜀之地的川北重地,蜀北曾經也是蠶桑大戶,這裏的桑樹曾經遮天蔽日,那些桑果便是孩子們最美味的零食,隻是現在那種傳統的小農經濟因為城鎮化的加劇,那些蠶桑種植養殖早已經被廢棄了。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沒有見過桑樹了,曾經那些“桑葉玉米饃饃”“桑葉水泡甜柿子”等等都已經成了一種回憶了。
鬆柏在我們老家還是比較常見!
兩種樹木交錯相生,讓整個蜀北的冬日都有綠色。
很多年前的幾個冬天,我去了蘇北和東北。一過秦嶺,便覺得天都變了一個顏色,那些樹木大多都是落葉喬木,一到了冬天,寒風刺骨,大雪紛飛,見不到什麼綠色的植物。
但是在蜀北,因為有了秦嶺那座天然的屏障,這裏一年四季都是綠油油的,充滿了生機。
所以在我的印象之中,蜀北的臘肉總是比其它地方要香的多,大概就是因為那些桑植、鬆柏的家鄉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