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鎮上的河裏還有船。
當年那些木質的房子還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漂亮的木頭吊腳樓成為我記憶中最遙遠的回憶。那些用竹子編製的竹板規規矩矩地鑲嵌在木頭柱子之間,竹編上用麥殼或者是稻殼合著泥土塗在上麵,最外層再塗上白色的石灰。
輕巧又方便,保暖又漂亮。
那時候街道還很熱鬧,家家戶戶都沒多少人外出。那時候的鄉村也不像如今,到處都是閑置了的錯落,隻剩下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
街頭擺滿了各種玩具,有陶瓷玩具,也有那種發條鐵皮青蛙或者公雞之類的小玩具。
街邊還有人烤餅,炸麻花、散子、油勺,一塊錢能買不少。那些街頭小吃中,我最喜歡的便是那種火燒饃。那時候的烤饃,還是用最傳統的鐵皮鍋,裏麵燒著最旺的柴火,麵粉也沒有什麼添加劑,用的都是土生土長的高山小麥。蜀北多高山,小麥種在高山上,沒有使用化肥,生長周期也比較長,味道也很好。
爺爺總是牽著我的手,買一張烤餅,沿著河岸走很長的路,再乘船渡河,去河對岸乘車去蜀北那座城市。
河裏長著青苔,綠油油的,纏繞在河底的那些石頭上。
那時候,我總是坐在船頭,望著河裏的青苔和兩岸的高山,幻想著河裏的那個美妙世界,想著那裏是不是小龍人心心念念的媽媽。
小龍人的故事在那個時候特別出名。
雖然我已經忘記了故事大概內容,也忘記他長的什麼模樣,模糊記得是一條沒有媽媽的小龍滿世界找媽媽。過了幾十年了。我依然記得那首歌中的幾句台詞:“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後有尾巴……!”
當年的路還沒有硬化,坑坑窪窪的,到處都是飛濺的石子。道路兩旁的草木上全是塵土。一到了晴日,車輛來來往往,經常會將泥濘路上的泥塵飛揚到各地。一到了雨季,泥濘路上又會彙集許多水窪和泥漿。
道路的艱難和曲折並沒有阻擋人們對山外那個世界的探索。
盡管那些年裏那泥濘道上出了很多次車禍,滿是鮮血和森森白骨,但是比起在鄉村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要精彩許多。很多人誰也不願意一輩子都呆在山裏,就這樣過完一輩子,所以那條路這麼多年依然非常熱鬧,進進出出,車流量很大。
現在的那條道路已經變寬了,也硬化了,幹淨衛生了許多,但是我卻再也找不到當年那種心動的感覺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反而時常想念當初的那些時光,回想那在泥濘道上顛簸前行的鐵皮汽車。
或許,那便是當初對生活的一種美好向往和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