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38(3)、39(1)(1 / 2)

《太倉日報》記者覺得本可以大做的新聞,這樣草草收場感到非常可惜,於是一方麵繼續在報上刊登歡迎提供劉國華尋親線索的啟事,一方麵請本報其他記者在采訪中也留意此尋親線索。遺憾的是,報社的熱線電話很少再有這方麵的線索,難得的幾個電話都是詢問劉國華尋親進展情況的。就在人們對劉國華尋親之事漸漸淡漠之時,半個多月後的一天,《太倉日報》一位記者在鶴塘鎮西鄰的長橋鎮采訪時無意間聽到有人反映,該鎮有個中學女教師文革時生過一個男孩送給她在鶴塘一個哥哥,孩子送走後她就自殺了。這位記者馬上對此事引起了興趣,可到該校一問,卻沒人知道,因為文革時的教師都已退休了,現在的教師沒人知道此事。在記者的要求下,學校找來了一個文革時在校的老教師,終於證實是有這樣一位女教師叫王雪梅,丈夫是另外一個中學的老師,因為出身成份高,在批鬥中被造反派打成重傷又不給他醫治,後不堪忍受痛苦而跳樓身亡。丈夫身亡沒幾天,王雪梅的兒子就出生了,因為丈夫被定為畏罪自殺,也沒人敢來照顧她。就在兒子出生後的第十天,王雪梅就拖著虛弱的身子,把兒子抱到了鶴塘鎮的哥哥家,當時哥哥與她發生了爭執,她執意把孩子留給哥哥,一路哭回去,在回去路上想不開就投了河。聽說他哥哥後來還是把妹妹的兒子送了人。

這位記者馬上來到鶴塘鎮派出所,根據記者提供的情況,馬上找到了鶴塘鎮西街的王大虎家,他本人5年前已去世了,妻子10年前就去世了,兩個兒子都已人到中年,家境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壞,住在相鄰的兩幢普通農樓裏。看到記者和派出所民警到,他們可能意識到什麼,但開始怎麼也不承認有這樁事,後經不住記者和民警反複做工作,才講出了原委。王大虎的父親是地主,在解放初被鎮壓槍斃了,後母親不久也因病去世了,就留下他和妹妹王雪梅兄妹相依為命。因為出身成份高,兄妹倆總是在人前抬不起頭來,但妹妹在校讀書成績很好,人也長得漂亮,可家裏沒有經濟來源供兩人讀書。長兄為父,為了供妹妹繼續上學,王大虎上完小學就輟學找工作了,後來妹妹考上了師範,畢業後當了一名中學老師,並和一位中學老師結了婚,王大虎總算替父母了卻了一件大事。王一虎因為出身問題,家境不好,快30歲才找了個身體不太好的農村姑娘結了婚,後妻子連著給他生了兩個兒子,身體始終不好,王大虎一人要養活三口人,夠艱難的,雖然對家人不說什麼,對外人脾氣總是不好,出名的凶。文革開始後,他為此沒少吃苦頭。那年妹妹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找到他,他也沒辦法,就對妹妹說,我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哪能還養得了你的孩子?妹妹看哥哥平時對她很好,今天說這樣的話,就賭氣留下孩子走了。妹妹走後,王大虎看著三角包中的這個小外甥,感到實在無能為力,就寫了張孩子的出生日期的紙條,塞進三角包,在當日清早送走了。因為他負責清掃廁所,就把孩子放在一個廁所的門口,指望誰早上起來上廁所把他抱走。他打掃完另一個廁所後再踅回那個廁所,發現孩子已被人抱走了,就放心了。可第二天清晨,他又發現好像又有個孩子被放在那廁所門口,就自言自語了一聲,怎麼搞的,又有個孩子放在這裏?他想過去看看會不會是自己的外甥又被人抱回來放在這裏,但想哪有那麼巧的事,就沒有停一腳步。後來,當得知是劉二貴抱養了這個孩子,想想他家的日子也很艱難,比自己還多一個孩子,就感到十分愧疚。再後來,看劉二貴一家沒有男孩,一家對這個男孩很好,就很放心。

以後,看國華很有出息,是劉二貴一家把他養大了,自己在妹妹最艱難的時候沒盡到舅舅的責任,當然就沒有勇氣認他這個外甥了。王大虎臨終前對兩個兒子說,我原想,如果國華將來過得比我們差,我要認這個外甥,如果他比我們好,我們就永遠不要認他了。現在他過得很好,我雖然遺棄了他,也對你們姑姑有交待了。你們要向我保證,我去世之後,不要去打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