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疆界如紹興之舊,宋歸還所取商秦二州。
與紹興和議相比,雙方都進行了適度的退步。在金國那邊,是因為國內政局不穩;在南宋這邊,是軍事實力實在太差,打不過人家。紹興和議之後,兩國進入了40年的和平時期,直到開禧北伐。在這40年裏,兩國都開足馬力,發展生產,因此社會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不過,宋孝宗還是對恢複大業念念不忘。他一邊搞建設,一邊搞軍備。他也知道,金國是靠不住的,隻要他們一恢複元氣,隨時都有撕毀條約,舉國南侵的可能。是以,他任用主戰派代表虞允文為相。
虞允文曾經組織指揮過采石大捷,宋孝宗對之寄予了很大希望。這年9月,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任宣撫使,希望他日後能在四川率先出兵。他對虞允文說:“丙午(即靖康)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他甚至與虞允文相約,一起發兵攻打金國。虞允文臨行前,宋孝宗握住他的手,說:“愛卿啊,如果你出兵了,我沒出兵,是我辜負你;如果我出兵了你沒出兵,是你辜負我。”
虞允文走後,宋孝宗天天等候他出兵的消息。可虞允文到四川快一年了,都沒有向他報告出兵的計劃。宋孝宗等不及了,一封又一封加急電報發過去,催促他出兵。而虞允文的回答都是:還沒準備好,不能出兵。宋孝宗很生氣,派人拿著自己親筆寫的信去催促虞允文。這一回,派去的人趕到四川,卻發現虞允文已經因為勞累過度病逝了。
宋孝宗的計劃又泡湯了。
學界有一種說法:高宗朝有恢複之臣,無恢複之君。孝宗朝有恢複之君,而無恢複之臣。這說法是比較公允的。宋高宗空有嶽飛、韓世忠等名將,卻盡做些自毀長城的事情;到了宋孝宗時代,老大挺能幹,手下卻多是胸懷大誌,卻碌碌無為之士。比如張浚,是一個旗幟鮮明的主戰派,但能力實在有限。虞允文的情況也差不多。對國家忠心耿耿,卻並不是一個棟梁之才,難以承擔中流砥柱的重任。或者,這就是宋孝宗不得不麵臨的窘境吧。
虞允文事件又給了宋孝宗沉重一擊。他也由此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從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一心一意抓國內建設,增強國力,為下一屆政府北伐打好人力、物力基礎。
宋孝宗恢複了開國以來言論自由的傳統,鼓勵大臣們存在不同意見,互相爭論。這使得相當長一段時間,政治都比較清明。
為了改變民貧國弱的局麵,宋孝宗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每年都親自過問各地的收成情況,而且還十分關注新的農作物品種。有一次,詩人範成大向他介紹了一種叫“劫麥”的新品種,宋孝宗讓人先在皇宮的後花園裏試種,發現確實穗實飽滿,就在江淮各地大麵積推廣。
宋孝宗不但在執政能力上遠勝宋高宗,在個人操守上也比他強很多。他崇尚節儉,經常穿舊衣服上班。他也不愛大興土木。在他的治下,南宋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社會。國庫充盈,據說連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
宋孝宗本人沒有太大的權力欲望。宋高宗死後不久,他就禪讓給三子趙惇。說來還有點意思。因為當時金國也換莊,輪到20幾歲的金章宗做老大了。按照“隆興和議”規定,60多歲的宋孝宗要在國書裏稱呼金章宗為“叔叔”,這對自尊心極強的宋孝宗來說,是絕不能忍受的。
宋孝宗執政的大部分年頭都有一個宋高宗壓在頭上,怎一個“囧”字了得?不過,他又是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怎一個“強”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