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多農民都是以當兵為職業。他們的薪水情況如何呢?禁軍的薪水每個月大約15貫。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南宋紹興七年,仇餘擔任明州太守,一天跟下屬小官閑聊吹水,仇問:“你們家一天用多少錢啊?”
這個小官回答:“十口之家,日用一貫(1000文錢)”
仇餘大吃一驚:“怎麼花這麼多錢呢?”
這個小官回答:“我們家早餐吃一點肉,晚上吃素。”
經過簡單的換算,我們可以了解到,15貫的月薪能夠保障一個五口之家天天有肉吃。在農耕經濟時代的古代,這種生活水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小康社會”了吧。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這可不是空穴來風之說。
雇傭兵製度能夠保障國家有充足的兵源,但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養尊處優慣了的宋朝士兵,在吃苦耐勞方麵明顯不如契丹、西夏等國士兵。尤其是上層將領。打仗順利的時候,當然一鼓作氣;戰事稍有吃緊,立刻“三十六計走為上”。比如,公元986年趙光義派兵北伐,東路軍吃了敗仗後,中路軍居然不戰而潰。更令人吃驚的是,這支不戰而潰的部隊回到中原後,趙光義並沒對他們的將領進行什麼懲罰。
當然,說宋軍“地位低下”,也未必全無道理。
我們知道,宋朝的士兵一到軍營上班,都是合同兵,享受不菲的薪水;不過這個合同是霸王合同,一經簽訂,終身為伍。加之宋朝是文官政治,同一級別下,武將的地位明顯低於文臣,比較起來,整個社會確實有崇文抑武的趨勢——“好男不當兵”的口號也就是從宋朝開始流傳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軍隊的戰鬥力。
一支總是處於自卑狀態的軍隊能夠打好仗嗎?
這裏說點名將狄青的軼事。
北宋名將狄青是替哥哥頂罪充軍,所以他臉上刺有黥文。狄青是真正的從基層幹起,憑借顯赫的戰功做到了大宋國防部長(樞密使)。一次,樞密院同事韓琦請狄青喝酒。喝酒的時候陪狄青的一個三陪小姐席間為他倒酒,竟然當場出言不遜,“勸斑兒一杯”。連三陪小姐都不把他看在眼裏。
堂堂國防部長也免不了被三陪小姐調戲,遑論其他軍人?
狄青邀請一位文臣劉易喝酒,宴會上請了藝術家表演,拿儒生開玩笑。劉易認為這是狄青授意故意來侮辱自己的,勃然大怒,摔盤子扔碟子,破口大罵,“黥卒敢爾?”鬧到狄青還要給他陪不是的田地。
狄青一個小兵出身,居然做了國防部長,朝廷的文臣,如歐陽修等人看不慣了,輪番上書皇帝,一定要罷免狄青。愛才的宋仁宗替狄青說話,說狄青是一個忠臣,文臣文彥博淡淡地說道“本朝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把宋仁宗說的一愣一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