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拓這幾天卻有些不順,盡管楊攀、楊林兩路大軍成功的攻下了會川府和降郝城,但是甫卜和風寒的征伐羅殿國的那八千蠻兵卻全軍覆沒,就連甫卜都差點命喪酒泉,要不是風寒帶領著親衛拚死救護,恐怕陳拓就此要損失一員大將了。看來這個在大理和大宋夾縫中生存了許多年的羅殿國也不是一塊好捏的軟柿子。陳拓決定這個羅殿國還是徐圖緩進,再說跟大宋南方幾路有個緩衝地也未嚐不是好事。待甫卜和風寒狼狽不堪的回到建長城請罪,陳拓並沒有治罪,反而好言安慰了幾句,隨後就在建昌城東郊擺好了三牲,遙祭了在羅殿國犧牲的士兵,並對這些蠻兵的家人發放了體恤錢,這樣一來,盡管拓邊行動失敗,但是中華軍在黎州和敘州的聲望不降反升,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另一件不順的事情就是“忠義大炮”的事情了,前麵說過,忠義大炮威力固然威猛,然而卻由於安全性和運輸難的問題很難用於實戰,後來的改進過程中,有三名士兵因為試炮被炸死,盧俊忠也在一次試炮中被炸斷了左腿,成了殘疾人,讓陳拓愧疚不已,無奈之下,陳拓終止了“忠義大炮”的研發,轉而專注起火槍的研製起來。
還好火槍這方麵由於萬裏征和陳振兩人大量的秘密輸入人才,連大宋神機營的匠戶都被秘密遣送了過來,據說這些匠戶都是因為某些事情犯了事,被陳振用各種方法移交給萬裏征,萬裏征又一路護送到建昌城的,有了有經驗的匠戶,再加上陳拓超時代的理念,金屬槍管的前裝式燧發槍終於被研製了出來,原來大宋早已經出現了鐵管的製造技術,這點倒是讓陳拓非常詫異。
原來宋朝時候的匠戶都是世代相傳的,而且是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進而導致技術流通受到限製,一般一項新的技術被開發出來,都隻是在小範圍你得到運用。有鑒於此,陳拓對來到建昌城的匠戶都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技術公開,這些匠戶有義務將自己的技術公開並由楊過的理民司(主要由一些大商人組成,也有地方上由影響力的地主和儒生)進行傳播,對匠戶的補償就是不菲的傭金以及可以改變匠戶身份的承諾。
填裝式火槍是研發出來了,但是量產還存在一定難度,主要是缺乏鐵,招募了很多漢蠻百姓在城西建了一座槍械場,卻由於缺乏原料停開了幾十天了,大家將廢舊的武器鐵甲甚至從百姓手中買來生鐵進行鍛造生產火槍,再配以木料做槍托,也就總共生產了兩千來杆槍,出去尋礦的煉金院道士們(如今也有很多人還了俗,領著中華軍的俸祿過日子)遲遲沒有發現鐵礦的消息,陳拓無奈之下,隻得先行列裝了原來已有的一千火槍隊和新招募的一千新兵,並親自進行訓練,由於先前的火槍隊已經有過相關訓練,通過老帶新的一對一形式,訓練進行得還是相當順利,陳拓將這兩千火槍隊改名稱為火器營,稱為當時世界上唯二的兩隻火器部隊之一(另一支是大宋的神機營)。
再一個就是中華軍的改製了,現在的中華軍,各兵種包括在北部軍屯田的後備軍總數已經超過了十五萬,正規作戰的有十二萬左右。建議一套完整的軍製迫在眉睫,為此,陳拓在跟楊奉,方道齡,辜祗,周珺瑉,沈劍,甫卜,風寒等人商討過之後,擬定了《中華軍製改》。
陳拓超越時代的軍製理念在《中華軍製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首先就是三三製原則的運用:最高軍事單位為軍,滿編製三萬。設一名軍將為長官,兩名參軍為副官,另設軍師一名,統轄若幹參謀(一般從軍中提拔);軍下設三個師,滿編製一萬,設一名師使為長官,兩名參使為副官,參謀若幹。師下設三營及一守備隊,營滿便三千,設一名營統為長官,兩名參統為副官,次參謀若幹。營下設三隊,滿編製一千,設隊長一人為長官,兩名副隊長,指導一名。隊下為三行,滿編製三百,設行長一人,副行長兩人;行下設三佰,每佰滿編製一百人,設佰長一人,副佰長一人,其他什長伍長各設一人為長,一人副之。
陳拓並沒有在根基未定之時設定軍銜的製度,隻是暫定了軍製,並且徹底將各軍的指揮權下放。按照現在的規模,正好可以編製為三個軍。第一軍:駐守在建昌,軍將為周珺瑉,以甫卜和風寒為參軍副之,辜祗為軍師。第二軍:駐守在會川,軍將為楊攀,黃文秀和鄭爽為參軍副之,軍師阮成峰暫代,在阮成峰回來之前,此為暫空。第三軍:駐守在降郝城,軍將為楊林,熊梟和李梓為參軍副之,軍師為蘇軾。另外軍屯的部隊和萬裏征手下的軍隊統編為警備軍,軍將為萬裏征,宇夜冰為參軍,不管是編製還是行事,都跟其他軍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