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於鳳如來說可以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天,她也是第一次趕集,第一次趕這古代的農貿大集!買了那麼多東西,算了一下,一共花了九百九十九文,差一文一兩銀子。
那些不過是解決燃眉之需罷了,重要的不是這些。
鳳如吹了燈也躺在床上,腦裏像過電影一樣,回憶著一天的經曆,盡量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吸收著有效的信息。
從村北出發,往東走,就是東柳村的方向,大約有八裏地的路程,其實柳家莊和東柳村是連著的,隻是中間隔的是雙方的耕地。
從東柳村的西部走到緊東頭,在往南走,大約四裏地,經過一座橋。橋很大,河麵很寬,水流很急,大概是開春開化的緣故吧,但河床很淺,四裏地得有三裏多沙地,大概就是河床淺,河水蔓延的緣故吧,荒蕪一片。
一看就是沒有經過治理的。在鳳如的印象中古人對河流的治理自古就有,隻是偏重於黃河長江這類大型的流域。小流域治理好像是在新中國城裏後才開始逐步實施的。
過了橋,大約也有三裏路的荒沙地,然後往西走一裏地就看見青州城的東門了,未進到門裏,人們就已經開始擺攤賣貨了,一直往裏往西往北延伸了半個青州城。
通過觀察,集上雖然人山人海,但大家禮讓有序,沒有太混亂的局麵出現,說明這的人還是很文明的,這就好。自己可不想紮在野人堆裏,連個道理都講不出!
等等,好像漏掉了什麼,什麼呢?
鳳如認真的思考著。哪裏不對勁了?她一項是敏感的,既然有了疑問那就是一定有不對的地方,於是又把剛才的回憶一遍。
對了,是方向,去青州城的行進方向不對。從柳家莊往東——往南——往西,到了,如果再往北的話不正好走一圈嗎?而且三個方向都是正東正南正西的,中間並沒有曲折。
鳳如疑惑了。怎麼搞的?什麼狀況?怎麼會這樣?
從青州城的某處再往北,應該能直接到達柳家莊。這個直線應該是兩地最近的距離,為什麼會饒了大半圈?看大家那習慣了的表情,沒有一個人是抱怨的,看來這種情況由來已久,都是被眾人認可的,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玩什麼呢?
問題一提出,鳳如的思路清晰了,我說怎麼感覺這麼別扭呢?
一定是那條河。從西向東流如大海,河的上源,一定是從北部流來的!
北部地區氣候寒冷,冬季雪很大,累積起來數量可觀。開春雪化了,導致下流河水泛濫,河流兩岸,春季無法播種,這也是東柳村南大橋南北七八裏沙荒地的緣故。
古代土地眾多而人口稀少,沒有危害到人們的生命財產,朝廷也就沒太重視,疏於治理了,以至於年長日久,形成自然了,人們也就習慣了。一定是這樣的!
難怪,從東門進,往西走,再往北走,然後順著大街就拐向西了,當時沒注意,那條街應該是十字路口,結果是三岔路口,沒有往北去的路,也就是說——青州城沒有北門,鳳如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在古代,一個城市沒有北門是什麼概念?意味著什麼?
用鳳如的頭腦思考,隻有兩個意思。不知道符不符合古人的思維。
其一,這裏是這個國家的中原腹地,不是邊關,不會受到戰火的荼毒,不需要防守。或者北部自有天險,易守難攻。所以才會沒有北門。
其二,從現代城市發展的角度看,這個城市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擴建,而且前景遠大。但前提是,必須把河流治理了。交通發達而且離京城很近是它的一大優勢。山清水秀,宜室宜家!看來青州城非常有潛力呀!
有了這兩點認識,鳳如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掙錢的模式逐漸在腦海裏成型清晰,此事得從長計議,好好謀略謀略。
心放在了肚子裏,頭腦也要休息一下了,睡意自然而然的就上來了,好困,還是先睡覺吧。一天的奔波使得鳳如的小身板有些受不住了,現在解決了困惑,自然睡意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