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段(1 / 3)

中斷了莫斯科與中國的聯係。”中共中央上海局負責人李竹聲和盛忠亮叛變後,上海局機關遭到嚴重破壞。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電訊聯係中斷。但中共中央還是一直保持著與上海局溝通聯絡的能力。當時中央紅軍共有電台17部,留3部給堅持中央蘇區鬥爭的項英、陳毅、劉伯堅,14部分別配屬軍委總部和一、三、五、八、九軍團。後來在湘江戰役中損失嚴重,部隊大量減員,軍委下令把笨重的發電機、蓄電池埋掉,對上海方麵無回音的呼叫才完全中斷。所以在莫斯科發號施令的王明說,他聽到上海日文《新聞聯合》通訊社1934年11月14日所發布的消息,才知道紅軍撤出了中央蘇區。該消息說:“向四川省進發的中國紅軍主力,在11月10日放棄了過去中央區的首都瑞金。”戰略轉移是後來的說法,當時講的是“突圍”。對這一決定的保密很嚴。李德回憶,突圍的傳達範圍隻限於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委員;其他人包括軍團一級軍政領導幹部,也隻知道他們職權範圍內需要執行的任務。所以政治動員,思想教育都忽略了;也沒有在幹部戰士中進行解釋工作。為什麼退出蘇區,當前任務怎樣,到何處去等基本任務與方向問題,始終秘而不宣。也必須看到那是一個非常時期。在四麵合圍的敵軍已經將中央蘇區壓縮到一個很小範圍之時,保守行動的秘密和突然性,就是保護黨和紅軍的生命。保密決定並非一無是處。所以蔣介石即使抓到了中共中央上海局負責人李竹聲和盛忠亮,也仍然沒有弄清楚紅軍下一步的意圖。中央紅軍的最後決定,連上海局也不清楚。 10月10日,黨中央和中革軍委從瑞金出發,率領主力紅軍5個軍團和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部隊編成的兩個縱隊,開始了向湘西的“突圍”——既後來所說的戰略轉移。 10月25日,通過國民黨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離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感慨萬千地說:從現在起,我們就走出中央蘇區啦!忙碌的周恩來一言不發,更加忙碌。他組織了龐大的撤退計劃,攜帶了過多過細的東西,個人行李則簡單到了不能再簡單:兩條毯子,一條被單,作枕頭用的包袱裏有幾件替換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絨衣。李德也留下一段評論:“就當時來說,其實沒有一 個人那怕隻是在夢中想到過,要北上抗日。雖然抗日是主要的政治口號,但決不是黨和軍隊領導者的軍事計劃”;“突圍的目的,隻限於衝破敵人對中央蘇區越來越緊的包圍,以獲得廣闊的作戰區域;如果可能的話,還要配合已由第六軍團加強了的第二軍團,在華南的湘黔兩省交界地區創建一大片新的蘇維埃根據地。”誰也不知道一旦邁出第一步,就要走上兩萬五千裏。最初稱為西征,軍隊也叫西征軍、或西方野戰軍。開始的無疑是漫漫苦難。也是耀眼的輝煌。四,嬗變(一)曆史應該記下頗具中國特色的這一筆:攻占中央蘇區紅色首都瑞金的國民黨東路軍第十師、第三十六師,指揮官都是前共產黨員。第十師師長李默庵,黃埔一期畢業。畢業後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黃埔一期畢業。也是畢業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人的入黨時間都在1925年。都與黃埔一期中大名鼎鼎的共產黨人陳賡關係極深。李默庵19歲被陳賡帶到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後來陳賡從該校轉入了黃埔,李默庵也跟著轉入黃埔。宋希濂與陳賡是湖南湘鄉同鄉,17歲入黃埔軍校,18歲由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李默庵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窮苦,從小幫助父母賣柴、養豬;眼見窮人逃荒避難,顛沛流離,國家內戰外患,水深火熱;青年時就深受共產黨理論的吸引。進入黃埔軍校後,便與很多共產黨人發生密切聯係。共產黨員李之龍、蔣先雲都給他很大影響,使他很快成為“青年軍人聯合會”積極分子。軍校畢業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後,與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也相當熟。留軍校政治部工作期間,幾乎每天晚十點都要到包惠僧宿舍參加碰頭會。第二次東征時,作為第一軍第六十團黨代表,他又與團長葉劍英相處甚好。宋希濂與李默庵比較起來,家境就較為寬裕,不似李默庵自幼為柴米奔忙。宋希濂中學期間恰逢五?四運動,他與同學曾三 合作創辦《雷聲》牆報,撰寫聲討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禍國殃民的文章。湖南軍閥趙恒惕殺害工人運動領袖黃愛、龐人銓,宋希濂立即在《雷聲》撰文,猛烈抨擊當局。這兩個人又都在“三?二○”中山艦事件後,退出了共產黨。李默庵退黨的最初起因於談戀愛。他與女生隊一學生相好,經常借故不參加黨組織的會議,支部書記、黃埔一期生許繼慎狠批了他一頓,從此不通知他開會。李默庵也心存芥蒂,你不通知,我就不來,無形中脫離了組織。其實這是李默庵找的借口。即使許繼慎通知他參加,他對共產黨組織的活動也興趣不大了。共產黨動輒強調流血犧牲,李默庵更感興趣的還是光宗耀祖。黃埔一期中有“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之說,他自己則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是李默庵”。作為第一期的高材生,他對在校長蔣中正麾下幹一番事業表現出更大的興趣。 1926年爆發“三?二○”中山艦事件。蔣介石要求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要麼退出國民黨和第一軍,要麼退出共產黨。當時已經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250餘人退出了國民黨和第一軍,隻有 39人退出共產黨。 39人中,第一個發表退黨聲明的,就是李默庵。初入黃埔時,見到廣州一些腐敗現象,他還氣憤地發誓:不當官,要革命。現在正式加入國民黨行列,他已經不想革命、而要當官了。宋希濂參加共產黨時,在黨內的活動還不像李默庵那麼活躍;退出共產黨時,也不像李默庵那樣絕情。他在中山艦事件後說,“在當今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革命政黨,目標是一致的。由於軍隊方麵要求軍官不要跨黨,為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我打算不再跨黨”;又說:“我可以保證,決不會做有損於國共合作的事!”辦過《雷聲》牆報的宋希濂,真正行動起來便雷聲大、雨點小了。命令他做的事情,他一件也沒有少做。李默庵不做這樣的空頭保證。他開始與早年那些兄長一樣待他的共產黨員們為敵。出於對共產黨人的了解,在和紅軍的作戰中,他基本上沒有吃過大虧。還是老同學陳賡給了他一個深刻教訓。 1932年6月對鄂豫皖蘇區“圍剿”期間,李默庵的第十師作為中路軍第六縱隊的前鋒,向紅軍根據地核心黃安進擊。8月 13日在紅秀驛附近,突然遭到陳賡、王宏坤、倪誌亮三個師夾擊,其前衛三十旅陷入紅軍包圍,戰鬥異常激烈。為使三十旅免遭被殲,第六縱隊司令衛立煌親臨前線督戰,到李默庵師部指揮,李默庵則移至最前沿。戰鬥最激烈時刻紅軍衝到離師部僅 500米,衛立煌的特務連都投入戰鬥,才保住了師部。李默庵師死傷 1500人以上,而且與衛立煌險些當了紅軍的俘虜。從此李默庵與紅軍作戰更加謹慎。第五次“圍剿”中,李默庵率部進至泰寧縣建寧間的梅口附近時,被紅軍主力重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