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段(3 / 3)

蔣介石平息“閩變”之後,入閩蔣軍十一個師加上被改編的十九路軍部隊共計14個師組成東路軍,以蔣鼎文為總指揮,開始從東麵向蘇區進攻。中央蘇區真正陷敵四麵合圍,在軍事上被完全封鎖,處於更加困難和不利的地位。蘇區首府瑞金,最後就是被從福建打過來的東路軍攻占的。處理福建事變的失誤,外部有蘇聯的國家利益因素和共產國際的立場,內部也有我們自己豐沃的極左土壤。政治上、軍事上的關門主義隻是表像。打破第五次“圍剿”這一重要機會的喪失,有著某種主觀客觀上的必然性。僅僅指責一個博古,或再歸罪一個李德,遠不能說就總結出了教訓的全部。三、突圍──是苦難也是輝煌一句名言說: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緊要的關頭隻有幾步。可以引伸為形容一個黨。黨的曆史雖然漫長,但緊要的關頭,也隻有幾步。中共黨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步,莫過於出發長征。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工農紅軍最深重的苦難與最耀眼的輝煌,皆出自於此。被譽為裏程碑的遵義會議,也是長征路上的裏程碑,是長征的產物。四渡赤水、突破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這些史詩般的壯舉皆是長征一步一步的過程。甚至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很大程度上也是紅軍長征的結果。第一步是怎麼邁出去的?紅軍長征是一次精心籌劃的戰略行動,還是一場驚慌失措的退卻逃跑?已經進入了21世紀,仍然在爭論不休。原因之一,是這一行動的最初規劃者據說竟然是李德。果真如此麼?福建事變的良機錯失,廣昌戰鬥又嚴重失敗,中央蘇區的被迫放棄,已成定局。但認識這個定局還需要時間,還需要更大的壓力。因為放棄的不是一間住了一晚上的屋子,是建設六年之久、粉碎了敵人四次“圍剿”的根據地。在此以前,項英曾經最早提出過放棄中央蘇區的意見。 1931年4月反第二次“圍剿”,項英到蘇區時間不長,認為20萬敵軍壓境, 3萬紅軍難於應付,隻有離開江西蘇區才是出路。退到哪裏去呢?退到四川去。斯大林講過,“四川是中國最理想的根據地”。斯大林的指示由項英來傳達是再權威不過的。1928年他到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當選為政治局常委。斯大林對工人出身的項英特別青睞,親自送給他一把小手槍。身上別著斯大林親贈手槍的項英,記住了四川是中國最理想的根據地,卻不知道斯大林還講過國民黨人是中國革命的雅各賓黨人。虔誠使領袖人物的個別結論變成普遍真理。但共產黨人的首要條件卻不是虔誠。所以中國才出了個毛澤東。毛澤東當時堅決反對項英的意見,以“誘敵深入”粉碎了敵人“圍剿”,將贛南閩西變成了中國最好的根據地。┆思┆兔┆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