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段(2 / 3)

蔣介石深知出海口與外援的關係。當初若不是靠廣州出海口源源不斷得到蘇聯軍火的接濟,黃埔建軍、北伐準備皆無從談起。他必須轉過頭來,首先收拾蔡廷鍇。談“閩變”,必須談蔡廷鍇。人類最大的恐懼也許就是麵對死亡。所以盡管帷幄中決勝千裏與沙場上衝鋒陷陣皆可謂軍人之勇,但再沒有比“敢死隊”這個詞,將軍人之勇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所以無人不知工農紅軍中那個多次出任敢死隊長的許世友。國民革命軍中,也有一個多次出任敢死隊長的蔡廷鍇。 1922年5月,孫中山在韶關督師北伐,分兵三路進入江西。攻贛州城十日不克,北伐軍傷亡很大。粵軍第一師挑出身材高大、作戰勇猛的四團三營十一連上尉連長蔡廷鍇擔任敢死隊長。蔡率領敢死隊員一百餘人,淩晨4時向守軍方本仁部防守薄弱處發起衝擊,7時將敵陣衝破。後繼部隊迅速跟進,古有“鐵城”之稱的贛州遂被北伐軍占領。 1923年5月,粵軍第一師與友軍合攻肇慶。守敵沈鴻英部堅守頑強,血戰五六天,仍攻城不破。蔡廷鍇再被挑出擔任敢死隊長。次日淩晨,地雷隊將東城城牆炸開一個缺口,蔡立即身先士卒,帶領敢死隊向缺口猛撲,與敵展開肉搏戰。後繼部隊在敢死隊引導下湧入城池,全殲守敵,克複肇慶城。蔡廷鍇從軍多年,除本人多次擔任敢死隊長外,所部在行軍作戰中,也多為先鋒。官至團長師長在戰鬥中還親率預備隊衝鋒,是粵軍中著名的猛將。誰能想到這位猛將13歲學的是耕田,14歲學的是縫衣,15歲學的是獸醫。他在家鄉最早的名聲不是打仗,而是醫牛。凡經他醫治的病牛,十有九愈。不是那個時代,廣東羅定縣龍岩鄉不過多了一個貧苦獸醫而已。蔡廷鍇耳邊響徹的就是牲口的嗥叫,不會是彈雨呼嘯了。那是一個到處都有激情像幹柴一樣燃燒的時代。每一次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都是一次對曆史的顛倒,也是一次對人們原本位置的顛倒。這種現象尤其多見:出身富家的加入了共產黨,為窮人爭天下;出身貧苦者卻加入國民黨,為富人保江山。蔡廷鍇就屬於後者。 1927年8月1日,他被迫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雖然擔任了南下部隊左翼總指揮,但他是不情願的。部隊至進賢縣,他便乘混亂之機清理掉隊伍裏的共產黨員,脫離了起義軍。蔡廷鍇的突然叛離,使起義隊伍的南下計劃受到嚴重挫折。出身貧苦的蔡廷鍇在和貧苦人組成的工農紅軍作戰中,極其頑強。

第三次“圍剿”中,蔣介石因粵變實行總退卻。轉入追殲的紅軍選定蔣鼎文的第九師和蔡廷鍇的六十師、六十 一師作為打擊目標。蔣鼎文師為蔣軍嫡係,紅軍未集中主力便殲他一個旅,俘兩千人槍;朱德、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彭德懷之三軍團、林彪之紅四軍及方麵軍直屬紅三十五軍打非嫡係的蔡廷鍇,未料到竟打成了一場持續數日的血戰。戰場在距離興國四十裏的高興圩。從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再到黑夜,紅軍反複發起衝擊,雙方數十次用刺刀拚刺。放牛娃出身的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驅策戰馬,揮舞戰刀,身先士卒率隊奮身衝擊;醫牛病出身的蔣軍一軍團代總指揮蔡廷鍇手持雙槍,聲嘶力竭,親率指揮部人員壓在第一線督戰。紅軍乘連戰連勝之威;蔡軍倚從未敗北之勢;雙方都拚了老命。

激戰中蔡軍幾番全線動遙其六十師師長沈光漢擅自向興國方向逃去十餘裏,軍團部人員和蔡的隨員都有人逃跑;無線電不再發出戰鬥命令,而是拚命向周圍部隊緊急呼救。蔡廷鍇幾番想拔槍自殺,但一轉念“橫豎一死,未到紅軍俘我之時,先死殊不值”,又糾集殘兵拚殺下去。高興圩血戰,成為紅軍第三次反“圍剿”中持續時間最長、戰況最烈的一次戰鬥。特別在徒涉高興圩以西河流時,紅軍傷亡重大。紅三軍團四師師長鄒平、紅四軍十一師師長曾始莪均不幸陣亡。毛澤東1956年在八大二次會議講話坦承指揮過四 次敗仗,第一個就在高興圩。國民黨政府戰史彙編在《關於第三次贛南“圍剿”之經過情形》的作戰總結中,更稱高興圩戰役“實為剿匪以來最勝利最激烈之血戰”。朱德、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動退出戰鬥。蔡軍也因傷亡過大,未加追擊。紅軍低估了蔡軍的戰鬥力。低估了蔡廷鍇的作戰意誌與決心。紅軍領導人不知道,與蔣介石不同的是,蔡廷鍇在日本人麵前照樣很硬。高興圩血戰後一周,“九·一八”事變爆發。蔡廷鍇在贛州率部誓師,要求抗日,反對內戰。率十九路軍駐防上海後,日本海軍陸戰隊大量增兵。1932年1月22日,日本領事村井提出要十九路軍後撤30公裏,蔡堅決不允。1月 24日,軍政部長何應欽來滬與蔡麵談。何說,現在國力未充,敵方提出要我後撤,政府本應拒絕,但為保存國力起見,隻有不得已忍辱負重;十九路軍可後撤,政府擬以外交途徑解決。蔡說,駐地是我國領土,撤退殊無理由;政府要撤,請不限於敵方要求,調我全軍離開京滬路,我當絕對服從。何應欽碰了釘子,張靜江便出馬,約蔡廷鍇在杜月笙家麵談。張說,十九路軍素來軍紀嚴明,革命戰爭有功;望體念中央意旨,避免與日軍衝突。上海華洋雜處,繁華之區,戰端一開,損失極大。倘能撤退,我可報告蔣總司令。○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