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群男女發現自己竟然是去往風暴的路上。其實,“風暴”並非真正的風暴,簡單地說,這“風暴”是個名叫毛裏斯高柏萊的人。其中一個人,回憶起以前他聽毛裏斯高柏萊演講的情景——
當時大家圍坐在芝加哥一張午餐桌旁,眾人都久仰他的大名,說他的演講的氣勢如排山倒海。
當他起立講話時,大家都目不轉睛盯著他。這是一個整潔、文雅的中年人,首先感謝主辦方的邀請,然後說要談一件嚴肅的事,如果打擾了大家,請大家原諒。
接著,他象風暴一般吹襲起來。他傾身向前,雙眼把聽眾緊緊吸引。聲音不高,卻象一隻銅鑼突然爆裂。
“大家四周看看。你們誰知道,坐在這房間裏的人,有多少將死於癌症?55歲以上的人四人中就有一個。四人中就有一個!”他說。
接著他停下,臉上泛起光亮。
“這是件平常卻嚴酷的事實,不過不會太久,我們可以想出辦法。辦法就是尋找治療癌症方法,並且研究它的原因。”
他凝重地看著我們,眼光繞著桌子逐一移動。問我們是否願意,協助他朝進步努力。
當時在眾人腦海裏閃動的詞,除了“願意”,再想不出其他的。我想,在場其他聽眾也同我一樣。
不到一分鍾,毛裏斯高柏萊就贏得了聽眾的心。每個人都融進了他的話題中,和他一起投入到,為人類謀求幸福的運動中。
無論何時何地,獲得聽眾的認可,是每個演講者的目標。高柏萊先生用絕對的說服力讓聽眾讚成他的想法。
他與自己的兄弟拿桑,白手起家,建起了一個連鎖性百貨事業,年收入超過一億美元。經過多年奮鬥後,他們終於獲得了神話般的成功,不料拿桑卻因為癌症辭世。
事後,毛裏斯特別要求,讓高柏萊基金會捐出首個一百萬,給芝加哥大學做癌症研究計劃的資金。同時,毛裏斯也從商場退休,把自己的時間都致力於提醒大眾對抗癌工作的關注。
這些事實加上高柏萊的個性,贏得了聽眾的心。真誠、熱切、熱誠,這是高柏萊傳遞給大家的信號,在短短幾分鍾時間內,他就把這種感覺深入到聽眾的內心深處,讓大家與他產生共鳴,並且願意為了那個偉大的目標而與他並肩作戰。
第一節用自己的真誠來說服聽眾
一世紀之羅馬雄辯家昆提連稱演說家是“一個精通講話的好人”。他說的是真誠與性格。本書已經說過和將要說的一切,都無法取代演講效果中這種必要的性質。
皮爾旁摩根曾說,性格不僅是獲取信任的好方法,同時也是獲取聽眾信心的最佳方法。
亞力山大伍柯特說:
“一個人說話時的真誠,會使他的聲音煥發出真實的異彩,那是偽裝不了的。”
當我們談話的目的是在說服時,尤其需要以真誠的心、熱情的態度來表述自己的意念。要想說服別人,首先要說服自己。
第二節贏得讚同的反應
前西北大學校長華特狄爾史柯特說:
“凡進入腦子的意見、概念或結論,都會被認為是真實的。除非,這些東西受到了相反的意念的阻礙,那就另當別論。”
簡單地說,那就是要保持持聽眾讚同的思想。
我的好友哈理奧佛斯錐教授,在向紐約社會研究新校的演講中,條理分明地解釋了這種概念的心理背景:
“聰明的演說者,一開始便獲得許多讚同的反應。他為贏得聽眾心理做伏筆,讓他們朝著讚同的方向前進。如同撞球戲裏的彈子那樣移動,將它往一個方向推動後,想讓它偏離,得費些力氣;如果要向相反方向移動,那麼就需要費很大力氣了。”
心理的形態在這方麵表現很突出。當一個人說“不”,而且是真心時,他所做的就不是一個四筆畫的字而已。他的整個身體——腺體、神經、肌肉都把自己收攏起來,進入一個反抗的狀態。
一般而言,他的身體會有微小程度的撤退,或者撤退的準備,有時是明顯可見的。簡單地說,那就是整個神經、肌肉係統都戒備起來要反抗接受。與此相反,當一個人說“是”時,整個身體是在一種前進、接納,開敞的狀態中。
因此,從一開始,我們若能誘發越多的“是”,就越有可能成功地獲取聽眾的注意力,為我們最終的建議鋪好路。
這種讓聽眾說“是”的讚同態度,是一項簡單的技巧,但卻被很多人忽略。人們總是認為,如果一開始不采取敵對的態度,就不能顯出自己的重要性。
於是,激進派與保守派的弟兄一起開會時,不用片刻就惹得他們火冒三丈。如果他這樣做僅是為自己找點樂子,還說得過去,可是他如果想達到什麼目的,那他就很愚蠢了。
如果你一開始就教學生、顧客、孩子、丈夫或者妻子說“不”,那麼你再想把這種肯定轉化為“否定”,估計需要神人相助了。
在演講中,如何一開口就獲得期待中的“是”呢?這很簡單。
林肯說過:
“我展開並贏得一場演講的方式,那就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
林肯在討論高度火爆的黑奴問題時,都能從中找到這種共同的讚同點。一家中立的報紙《明鏡》報在報道一場林肯的演講時,這麼描述:
“他的反對者同意他所說的每個字,他便從那一點開始帶著他們往前走,一點一點地,到最後他似乎已經把他們都帶進自己的圈子裏了。”
這不是很明顯嗎?演講者與聽眾爭辯,隻會引發他們的反對,讓他們倔強的堅持,那就再無可能改變他們的思想。
一開口就說,“我要證明這樣這樣”是否明智?聽眾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挑釁,他們會無聲地說:“咱們走著瞧吧!”
一開始就強調一些全場聽眾與你都相信的事情,然後再舉一個適當的問題,讓聽眾喜歡聽下去,這樣自然利大於弊。
接著,再引導聽眾,一起去熱烈的追尋答案。在尋找的過程中,將你所見到的事實陳述在他們的麵前,聽眾自然會被你所引領,進而接受你的結論。
對於這種聽眾自己所發現的事實,聽眾會更有信心。“看上去像一場解說的演講,其實是最佳的演講。
在各種演講中,難免有爭議和分歧,但是總會有一個“共鳴點”,讓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產生心靈的回應。
舉例來說,1960年2月3日,大不列顛首相哈羅德馬克米蘭,向南非聯邦國會的兩院發表演講。
當時,南非當局采取種族隔離政策,而他卻必須在立法團體之前陳述英國無種族歧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