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翻到這篇後記的時候,不論你之前是已經通讀全書,還是隻看了其中幾頁,你都會意識到,如果將書中的曆史人物、日期和事件替換成今天的人和事,這本書幾乎都不用改動。不論是希爾描述的媒體宣傳、孩子在學校受教育的狀況還是宗教所宣揚的基於恐懼的教義,以及人們糟糕的飲食和健康習慣,乃至嚴峻的經濟形勢,這一切在我們的集體意識裏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因此我們的集體經曆也沒發生什麼變化。
好在,新的開始、意識上的覺醒,永遠都不嫌遲。正如希爾先生提醒我們的那樣,“我發現,每一次暫時的挫折、每一次失敗、每一種逆境,都孕育著等量收益的種子”。我們的人生道路似乎是由成功和失敗這完全對立的兩極構成的。換個說法就是,希爾的人生哲學將教給我們“怎樣成功地失敗”。這句話聽上去自相矛盾,但心智成熟的人會懂得這似是而非的雋語,他們是希爾所描述的那些超越“催眠節奏”,發現“另一個自我”,或“自我中的自我”“更高層次的自我”“真正的自我”的人。
令人鼓舞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從事精神、哲學、勵誌,甚至科技寫作的人,都同意希爾的“要有明確目標”這一觀點,或者按照現在通行的說法——要“設定目標”。如果我們打算從催眠節奏——印度教稱之為錯覺,佛教稱之為幻象——中醒來,那麼個人和集體的意識都會擴展。我們將和全球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從中獲益。
此書在論述何為成功的過程中,無不閃現著希爾高貴的品質。事實上,希爾很幹脆地告訴大家,隻要不“沉浸在貪婪中”,“任何人都可以從他的‘另一個自我’中獲益”。這個義正詞嚴的陳述,把成功升華為一種意識層麵的東西,也就是說,成功並不一定意味著“賺得最多的人就是贏家”。因此,希爾將喚醒靈魂與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區別開來,因為人們想得到的永遠“更多”。
希爾還教育我們意識和思想是多麼重要,希爾所描述的那個魔鬼害怕的就是這樣的意識活動,他喜歡利用人們不獨立思考的缺陷。要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思想和它所擁有的力量,就是要對其懷有尊敬、憐憫、感激之心,因為它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思想不僅塑造我們內心的風景,也塑造我們的外部環境。讓我們不要和自己的思想搏鬥;在明白思想是打開自主、自強與自信的鑰匙之後,讓我們領略它的微妙之處、它的直覺反應、它強大的能力。
危險性僅次於“隨波逐流”的人類特性,希爾說是“缺乏警惕”,或者我們也可以稱為缺乏洞察力。洞察力是智慧的親戚,它會讓我們在采取行動之前先考慮後果,同時也會讓我們誠實地看待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我們或許能由此創造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通向自由的道路。
希爾的教誨,在他今天的讀者的眼中,更多的是跟財富聯係在一起,這種財富可以換算成保險櫃裏的錢。但說實話,希爾奉獻給全世界的智慧是“應該怎樣生活”的準則——要從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內在的意識狀態出發,要我們不僅為了個人利益,也為了全人類的進步,充分釋放自己的最大潛力。
我還想補充的一點是,拿破侖·希爾基金會將這本珍貴的手稿交到莎倫·萊希特的巧手之上,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莎倫多年來潛心鑽研拿破侖·希爾成功原則的真諦,更重要的是,她切實踐行了這些原則,這使她成為在今天這個時代將這本手稿呈現給世界的最佳人選。
願希爾的讀者們都能從傳統的信仰體係中獲得自由,充分享受人生的豐富多彩,享受人生的美妙和快樂,在這個我們叫作“家”的星球上,自由發揮你們的天分、才華和技能!願你獲得平靜和最美好的祝福!
邁克·伯納德·貝克韋斯
邁克·伯納德·貝克韋斯,是《解放心靈——發揮你的心靈潛力》一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