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大明第一宦臣,他今日在明熹宗那裏伴駕。明熹宗今日詔見了文官宋魁之後,他又傳詔讓高就與韓庾傑進宮。
宋魁長魁身材,削尖臉,小眼聚光,為人沉穩寡言。他今日被詔見的原因,是有關一宗天牢逼供的命案的,那是神宗帝的舊案。
問完他後,他被支走了。
那麼,這是一樁什麼命案呢?
這是有關張貴妃之死的!
她已去世多年,為何還要翻案呢?豈非她之死,大有玄機也?
這裏頭,涉及人物之多與罪孽之重,還有關聯之複雜,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罕見的。明熹宗要翻這個案子,也是迫於民間對貴妃之死的種種猜測與世俗輿論譴責的壓力。
既說如此,丁幽葦之母的傳說也就是以此而來的。神宗朱翊鈞,他沒有聽到過這些傳說,是由於一些阿諛之辭,說那些都是謠傳。
他們今日在皇帝的書房裏,都是他的侍臣。北京城中民情激憤,在街頭,民眾罵朝廷昏庸無能,竟然有那些不能見天的慘事。
吏部侍郎與戶部尚書都到了之後,明熹宗坐在龍椅上,讓人取張貴妃的畫像來。他們幾人不明就裏地站在龍案之下,持笏秉聽。
張貴妃的畫像被取來之後,沒有給朱由校,他叫人打開了哪幅畫像讓他們看,意指他今天,要處理一些奸人了!什麼奸人呢?
結黨營私、買官鬲爵、謀害忠臣、設計泄露國秘、弑殺貴妃、貪汙軍餉、辱蔑神宗帝、挑釁皇權。
這一起貴妃之死的案子,涉及危害大明領土主權,還有涉及到了鄭氏淑太妃的毒案皇嗣一案!朝廷中有近半數的官員在其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可為是一初大戲也!
其中有奪嫡、爭權之鬥,還有貪汙、賣官之易,亦有報複、互利之行。上至皇室宗親,中至王公貴戚,下至士卒小吏,都脫不了幹係的!誰也逃不了了!
明熹宗被大明百姓罵得很慘,說他乃一昏君,國政不理,無能無才,還無性無誌。
宮城之外,有許多京城百姓都齊聚一方,為張貴妃喊冤。聲音非常響亮,喊的口號就是:“大明國君,無才無德!大明之臣,無能無智!爭天鬥日,天下難寧!邊戌失守,各謀其利!王子皇孫,有臉沒皮!凶殘狠毒,腐家敗己!若不除之,人神共棄!”
那些大臣們退朝之後,就聽到了禦林軍出動的聲音。他們到宮外去讓那些百姓走,卻是讓他們都更加義憤填膺,就和禦林軍發生了爭鬥,聲震驚天!
“大明朝就要完了,還用別人來打麼?一件命案就有著這麼多的牽涉,還有朝廷命官也幹這些沒良知的事,把一個大明國上下弄得昏天暗地的,還叫不叫我們活了?如果你們不為張貴妃平冤,我們不會走的,死也要和你們拚了!你們這些王八蛋,怎麼沒報應?”一個高壯的青年帶著千餘布衣百姓到了宮門外,禦林軍讓他們走,他們就罵禦林軍是大明的奸軍。
禦林軍大將讓軍隊去打散他們的中心,百姓卻和禦林軍混戰到了一起,一時,雙方各傷亡了不少。
明熹宗朱由校,他有必要處置掉一大批國家的蛀蟲了!
他沒有打草驚蛇,而是先叫來了幾個人,盤詰當年的事故之錯結,再揪出其中的元凶來,以告慰張貴妃的在天之靈。
張貴妃的畫像一現,她好像又重生了一般,讓那些把她害得慘死的人都心虛張惶了起來。
“吏部侍郎高就(化名)、戶部尚書韓庾傑(化名),你們看到了嗎?這就是張貴妃的畫像了,你們看見了嗎?”朱由校問到。
韓庾傑,張家的遠親,張貴妃的遠房表哥,年近五十了。因張貴妃之故,故榮升為第一國舅與大明按察司禦使。
高就膀大腰圓,中等個子,身後帶刀,說話嘶啞,聲音粗趄。他和張貴妃曾經非常要好,是張貴妃的初戀,還送她入了宮。
韓庾傑稍長一些。
他們會與此事有什麼聯係?
高就幼時家中無親,常遭人欺淩,但被張貴妃之父翰林院文仕張延一器重,招入了府中為侍衛。高就非常感激張延一,誓死效忠於張文仕的知遇之恩。
他進府之後,見到了容貌傾城又氣質高脫的張延一之女,他們日久生情,也就互慕彼此。那時,高就還是個清秀人物,又兼很有才能與膽識,就被推薦到了朝堂之上。
張延一之女名叫瓊月,她也以為此生定會與高就長廂廝守的,卻不想她也進了宮,還被萬曆帝寵幸之後,生下了一個女兒。
高就去跪求過張延一,他卻說自己配不上張瓊月,不要妄想娶到她!給了他大恩,他就該識得一個高低,不要想得寸近咫。
張延一的話,讓高就如受了刑罰一樣難受。他想著,張延一應該不是那種貪幕虛榮之人。但他看見的張延一,隻將女兒盡力培護成一個去侍奉君主的人,她沒有幸福。
高就離開了張府,與張延一斷絕了往來,並也娶了一個名門大戶的小姐做了正妻。他婚後,妻賢子孝又事業高升,做到了禦前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