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雖然緊張,但是能做好”的經驗

緊張時,隻要做好“即使緊張也能做到的事情”

本書第1章已經論述過,想要讓孩子做到“不怯場”,首先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其次是要讓孩子肯定自己的情緒。

之後就是要讓“行動”擺脫“情緒”的控製。

也就是說,孩子不能被“緊張”“害怕”之類的情緒控製,導致什麼也做不成,而是要找到戰勝它們的方法,在負麵情緒的影響下依然能夠采取有利的行動。

行動的內容,就是那些“在現在的情緒影響之下,我依然能夠做到的事情”。

為了讓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提出了一個“OK線”的概念。

所謂“OK線”,就是孩子在正式上場之前給自己定下一條“做到這樣就OK了”的目標。

在第1章中,我們介紹了小B的案例。

親愛的讀者,您還記得小B在賽前製訂的計劃嗎?他要求自己就算出現“不行了,比賽要輸了”的情緒,依然要做到“努力防守”。

這個計劃,正是小B給自己劃定的“OK線”。

根據自己的計劃,小B正視了心中焦躁的情緒,並且帶著這種情緒努力地防守。也就是說,小B堅定地執行了自己在賽前製訂的計劃,並通過完成這個計劃獲得了成就感,因此,他在比賽中能夠一直給自己打“OK”。

這裏的“OK”,就是對自己的表現表示肯定的一種心理暗示。

也就是說,所謂的“OK線”,就是一條用來劃分自我肯定界限的基準線。

在局麵處於劣勢的比賽中,小B體會到自己仍然能夠盡心盡力地參與防守,他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自我肯定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自我肯定感,小B才能夠一直拚搏到最後,沒有半途而廢。

雖然最終輸掉了比賽,但在比賽中獲得的自我肯定感給小B帶來了“下一次我們說不定能贏”的自信。

在這之前,小B在賽前總是隻考慮積極的一麵,而到了比賽中,即使球隊處於劣勢,即使自己受到了消極情緒的影響,他仍然隻顧著努力做到那個想象中無所不能的自己。

不得不說,他以前給自己定下的“OK線”過高了。

在情緒高漲的時候,他能夠發揮得完美,但是在消極情緒充滿內心的情況下,他想要做到完美發揮可謂難上加難。

一旦過高的“OK線”和現實中自己的表現形成反差,自然而然地,小B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因而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在這種自責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之下,小B在球場上不可能會有好的表現。

這樣的比賽結束之後,小B心裏就充滿“自己果然不行”的自我否定,再也裝不下別的情緒。而這樣的經曆,也一點點地加深了他對消極情緒的恐懼。

總而言之,要想在正式場合中不怯場,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要思考如何才能獲得自我肯定感。

給緊張的自己打一個“OK”

如何才能以平常心應對緊張情緒?

首先,孩子要接受“緊張”這種情緒,並將“OK線”畫在即使自己處於緊張狀態也能做到的事情上。這樣一來,當孩子真的做到這件事情時,他就能體會到達成目標的成就感,從而獲得自我肯定。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夠在正式場合中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隻是,這種方法有一個前提,就是要讓孩子擁有“就算緊張,我也能做到”的經驗,也就是在受到消極情緒影響時,孩子仍然能取得成功的經驗。

現在,請作為家長的您回想一下孩子的成長曆程。

絕大部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種“就算緊張,我也能做到”的經曆,例如:

在幼兒園表演節目時,雖然緊張,但我還是勇敢地站上了舞台。

在小學入學典禮的那一天,雖然緊張,但我還是鼓起勇氣向老師問好。

參加遊泳學習班的升級考試時,雖然緊張,但我還是通過了。

每年,參加運動會的賽跑比賽時我都會很緊張,但我都能跑到最後。

等等。

如果孩子很早就能意識到這些都是在緊張的情況下取得成功的例子,他們就不會鑽進“緊張=失敗”的牛角尖。

然而,或許是因為從小就被家長灌輸“緊張是不好的情緒”的觀念,大多數人(包括孩子)在事情沒有做好時,總會歸咎於緊張情緒。

也就是說,在人們的心裏,緊張情緒總是與那些自己沒能做好的、失敗的事情聯係在一起,而當做得很好時,很少有人會想起之前自己多麼緊張。

這樣做,當受到緊張情緒影響時,孩子就會處於一種不自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孩子是無法給自己的表現打出“OK”的評價的。

因此,將“緊張”這一消極情緒與“失敗”的結果分離,將意識轉移到“就算緊張,我也能做到”的事情上,積累成功的體驗,培養“就算緊張,我也能做到”的自我肯定感就顯得十分重要。

重複進行這樣的訓練,就可以培養孩子“即使緊張,我也能發揮出色”的自信。隻有擁有這樣的自信,孩子才能真正以平常心應對緊張情緒。

案例

對待任何事情都十分消極,會主動避開讓自己產生緊張情緒的場景

小學二年級的小D從小就十分內向,在學校裏似乎也很少與同學們主動交流。可能是由於性格的原因,小D總是缺乏自信,對待任何事情都表現得十分消極。

小D的父母告訴我,他們希望小D能夠拿出自信,敢於積極地挑戰各種事情。

我和小D第一次麵談時,小D說話的聲音一直很微弱,從開始到結束都表現得坐立不安。

小D告訴我:“因為我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我沒有辦法和同學們順利地交流。”這也就意味著,他是主動地避開了會使自己感到緊張的場景。

也就是說,小D需要多多積累麵對緊張的經驗。

根據小D的情況,我們首先讓他在心理訓練室中麵對心理訓練師和自己的父母,進行自我介紹。這是訓練的第一步。

對於當時的小D來說,這個訓練的難度或許太高了。但為了讓他體會到“就算緊張,我也要做到”的感覺,我們故意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

當然,心理訓練師會一直等待小D做好心理準備,哪怕要等上好幾個小時。而且,如果小D無論如何也不願意進行這個訓練,他也可以拒絕參加。這樣的訓練方法,與所謂的“休克療法”有著根本的區別。

小D首先要麵對的是心理訓練師。

我們要求,小D打開門進入房間之後,站在一把椅子上,在心理訓練師的麵前完成時長1分鍾的自我介紹。

之所以讓小D站在椅子上,是因為站在高處會使人更加在意別人注視自己的目光。這樣的細節,也是我們為了讓他更強烈地體會到被人注視時的感覺而設計的訓練的一環。

參加培訓,小D自然十分緊張,一開始甚至都不敢推開訓練室的門。好不容易進門了,他卻一直苦笑著敷衍,過了好久才開始做自我介紹,講話時卻不敢直視心理訓練師的眼睛。但是,在不斷重複這個訓練之後,他漸漸地習慣了緊張的情緒,能夠直視心理訓練師的眼睛,做完時長1分鍾的自我介紹。

接下來,小D麵對的人數逐漸增加,從隻麵對心理訓練師一人,到麵對訓練師加上他的父母一共三人,之後繼續追加其他的工作人員,他麵對的人數增加到四人、五人……一步一步地,小D的訓練負荷逐漸增加。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給他鼓勵,對他說:“你明明那麼緊張,結果卻表現得很棒!”“就算人數增加了,你還是做得很棒!”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希望小D能夠充分體會到“就算緊張,我也能做到”的感覺。

在第一天90分鍾的心理訓練中,小D成功地達成了“就算緊張,我也能在訓練師和父母麵前做自我介紹”這一條“OK線”,並且因此在他的心裏埋下了自信的種子——“就算緊張,我也能做到”。

之後,我和小D坐在一起,考慮著在下一次訓練之前該給他出一道怎樣的“作業題”,作為他的下一條“OK線”。

不過,對於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小D來說,考慮自己在緊張的時候還能做到什麼,確實有些難度。

於是我向他建議:“這樣如何,在每天吃晚飯之前,你站在椅子上,向你的父母報告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

小D露出了和訓練剛開始時完全不同的開朗表情,回答道:“嗯,這件事我應該能做到。”

於是,這成為他為自己設定的第一條“OK線”。

就這樣,小D在前兩次心理訓練之間的一周內,每天都認真地完成了自己布置的“作業題”,積累了許多“就算緊張,我也能做到”的經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