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果在正式場合中緊張,該怎麼辦?(1 / 3)

→即使緊張也沒關係

不怯場的人就不會緊張嗎?

孩子在正式場合中發揮不出真正實力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原因就是“緊張”情緒。

極度的緊張,會導致孩子手腳發抖,大腦一片空白,心跳不斷加速。在這種狀態下,孩子隻能任憑時間一點點流逝,卻無法采取任何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越是焦急地想做些什麼,身體就越是不聽使喚。

不僅如此,緊張情緒還會導致孩子在參加正式場合的前一天晚上無法入睡,食欲不振。這種現象在不少孩子身上都有體現。

那麼,難道在正式場合不怯場的人就不會緊張嗎?

答案是否定的。

哪怕是世界一流的運動員,他們在重大場麵上、眾目睽睽之下,都會或多或少地感到緊張。

比如,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的運動員在賽後采訪中回顧剛剛完成的比賽時,往往會回答:“剛才緊張得要命!”

“緊張”是一種情緒,而情緒的流露是不受人的意誌控製的。

湧現出來的情緒,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人們都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消除,也無法用其他的情緒覆蓋。

對喜歡的東西就是喜歡,對討厭的東西就是討厭,就是這樣的道理。

設想一下,如果家長強行讓不喜歡吃青椒的孩子把青椒當成喜歡的東西吃下去,孩子是不可能高高興興地聽話的。

人不是因為想要興奮才興奮,更不會因為想要坐立不安而變得坐立不安。心跳不止的時候,當然不會因為你想讓心髒跳得慢點兒就可以達到效果。

一旦產生“我不想緊張”這樣的想法,就說明自己對於“緊張”這種情緒的產生已經無計可施、無法挽回了。

在正式場合不怯場的人,之所以能夠發揮穩定,絕對不是因為他們不會緊張。

怯場或不怯場,並不取決於會不會緊張,而是取決於是否能在緊張的情況下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緊張”與“失敗”本質上並不等同。

然而,大多數人形成了“緊張=失敗=不好的事情”這樣的思維定式。

這樣的想法,源自過去由於緊張而導致失敗的經驗——例如“因為太緊張而沒能好好地表達出來”“由於緊張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失誤”等。正是因為這些經驗,人們才會將“緊張”和“失敗”等同起來。

在潛意識中,人們很容易就會將“緊張”與“失敗”聯係起來。

如果身邊的大人都這樣認為,就會向孩子傳達“緊張是一種不好的情緒”這樣的印象。

如果恰好曾有過因為緊張而導致失敗的經曆,孩子就更容易把緊張認作不好的事情。

正視緊張情緒,比無視它更有效

情緒可以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這兩種。

然而,這裏所說的“積極”和“消極”,隻是就這種情緒會令人感到輕鬆還是沉重而言,也就是說,根據接受方式的不同,這些情緒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並不隻是“積極情緒=好的情緒,消極情緒=壞的情緒”這麼簡單。

換句話說,“積極情緒有助於正常發揮,消極情緒會導致發揮失常”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怯場並不是因為產生了緊張情緒,但大多數人對此存在誤解。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在正式場合中發揮失常的呢?

真正的原因在於“情緒”與“思考”的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體現在產生緊張情緒時,人們明明緊張卻強行地認為自己不緊張,想要用積極情緒替代消極情緒,或者幹脆扼殺消極情緒,這種行為恰恰是發揮失常的一大誘因。

孩子在正式場合中露出十分緊張的神情時,多數家長會對孩子喊出“要冷靜”“平常心”之類的話,雖然家長是想要鼓勵孩子,卻不知道這樣做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究其原因,這樣的語言無異於逼迫孩子扼殺自己的情緒。類似的方法還有對孩子實施心理暗示,讓他以為自己不緊張。我認為,當孩子表現出緊張情緒時,家長應該盡量避免采取這樣的方法。

情緒本來就是無法控製的東西,如果再強硬地將其否定,就會導致孩子在正式場合中將大量的思考能力浪費在控製情緒上,從而導致發揮失常。

自認為“心理素質很好”的人,有時候會認為自己不可能產生消極情緒;反之,自認為“心理素質很差”的人,就會害怕自己的內心充滿消極情緒,進而以一種“眼不見為淨”的心態來應對消極情緒。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孩子越是暗示自己不要在意緊張情緒,就越是說明他內心的緊張情緒已經超出了他自己能夠控製的限度,這種暗示隻會讓孩子不斷否定自己的情緒,卻無法幫助他發揮出真正的實力。

總而言之,接受自己的情緒並正視它,才是重中之重。

即使麵對恐懼、忐忑不安、想要逃避等消極情緒時,孩子也要正視,不能忽視或者否定它們。既然感覺到緊張,孩子就幹脆承認自己正在緊張,並接受這樣的自己。

想要讓孩子改掉怯場的缺陷,這才是關鍵的第一步。

從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如上所述,要讓孩子做到在正式場合中不怯場,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承認並且麵對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將“行動”和“情緒”分離。

首先要在腦海中形成將“行動”和“情緒”分離的印象,然後我們一步一步地來看該如何去做。

要想讓孩子直麵自己的情緒,家長就有必要讓孩子認清在正式場合中自己心中湧現的情緒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東西。

家長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通過對話,讓孩子將自己真實的情緒描述出來。

舉個例子,對於訓練時表現出色、比賽時卻發揮失常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提問:“比賽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如果孩子回答:“感覺心跳很快!”

此時,家長應當用同樣的語言回應道:“是嗎,感覺心跳很快啊!”

重複孩子的語言進行回應,是這一步驟中的關鍵。

家長常犯的錯誤是,在孩子說自己“感覺心跳很快”的時候,家長卻回應道“是你太緊張了”。

“心跳很快”和“太緊張了”,在語氣上有著微妙的區別。

在和孩子對話的過程中,家長如果要正確理解孩子真實的情緒,關鍵是要以孩子的語言為基礎來進行對話。

如果孩子在回答時采用了“剛才心跳太快了”之類的說法,說明在潛意識中,孩子將這種情緒認作一種不好的現象。這時候,家長可以采取相對平和的語氣,例如“是嗎,心跳很快啊”,來撫平這種消極的影響。

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是“心跳加快”時,家長就要對這種情緒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心跳加快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什麼事情使你感到心跳加快呢?”

▲▲理解情緒的工作,問三個“為什麼”

這個培訓環節旨在幫助家長挖掘出孩子產生如此情緒的原因。

對於某一件事情,以及在遇到這件事情時孩子的情緒,家長應該對孩子提出三個“為什麼”,如下例:

孩子:“在學校,當老師讓我們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緊張。”

家長:“為什麼會緊張?”

孩子:“因為我要在好多人麵前說話。”

家長:“為什麼要在好多人麵前說話你就會感到緊張呢?”

孩子:“因為我害怕自己說錯。”

家長:“為什麼想到自己可能會說錯,你就會緊張呢?”

孩子:“因為在大家麵前說錯話很丟臉啊……”

通過這種形式,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為什麼會產生

這樣的情緒。

另外,通過這樣的對話,家長還可以了解到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比如在前麵的例子中,家長就可以發現,“害怕丟臉”是孩子產生緊張情緒的根本原因。

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孩子以後再次遇到相同的情況時,過去的經驗就會成為孩子找出應對這種情況的方法的指路燈。

情緒不分好與壞

家長如果想要讓孩子表達出最真實的情緒,就一定要摒棄自己的成見,放低姿態去了解孩子,多問問孩子“這樣的情緒究竟是怎樣的感覺”,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對孩子說“你是這種感覺吧”“因為對手太強了,你才心跳加快的吧”。家長這樣擅自決定孩子的情緒或者產生情緒的原因,不但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對孩子也沒有好處。

此外,家長提出的問題,不應該是隻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判斷題。這樣的提問難以問出孩子真實的感受。家長隻有提出能夠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的開放式問題,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的想法。

我曾經接受過很多家長和孩子的谘詢,在這些案例中,家長自以為是地認定孩子的情緒的例子不在少數。

孩子還沒有說兩句,家長就擅自“幫”孩子認定“你是怎樣怎樣的”,這樣一來,孩子往往就會支支吾吾地敷衍了事。

這樣下去,孩子永遠沒有辦法做到直麵自己的情緒。

家長要充分理解“情緒不分好與壞”這個大前提,並在此基礎上與孩子的情緒產生共鳴。

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放下壓力,大膽地描述自己的情緒。

案例

麵對比自己更弱的對手卻發揮不出真正實力

小學六年級的小A,是參加高水平網球課程的網球選手。

小A的實力超群,一周有六天都在刻苦訓練,他還是全國大賽的常客。

然而,小A總是在關鍵的比賽中發揮不出真正的實力,時常以差強人意的成績結束比賽。

小A並不總是敗給強大的對手,反倒是在與實力明顯不如自己的對手的比賽中,發揮不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小A的父母告訴我,據他們觀察,小A在與較自己水平低的選手比賽時,常常會顯露出十分焦躁的情緒。

因此,小A的父母希望我能夠幫助小A改掉焦躁的毛病,使他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比賽。

我首先問小A:“為什麼在和較弱的對手比賽的時候,你會感到焦躁呢?”

小A告訴我:“因為對手明明比我弱,而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發揮失常,所以我感到焦躁。”

就此看來,小A並非“因為焦躁而發揮不出實力”,而是恰恰相反——“因為發揮不出實力而焦躁”。

那麼,小A在麵對比自己弱的對手時,發揮不出真正實力的原因何在?

經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小A終於說出了實情。原來,在和比自己弱的對手比賽的時候,小A就會產生“絕對不能輸給這樣的對手,一定要贏”的想法,正是這個想法給了他過大的壓力和激烈的緊張感。

而那些能夠參加全國大賽的選手,即使再弱,也是有一定實力的。麵對這樣的對手,雖然小A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如果不能發揮出全部實力,他仍然不能取勝。

無論是小A的教練還是他的父母都沒有想到,小A在麵對強大對手時表現得勇敢果斷,卻在麵對實力明顯不如自己的對手時如此緊張。他們總是對小A提出“輕鬆一點兒”“用平常心去比賽”之類的建議,卻收不到成效。

他們沒有意識到,小A的思維已經陷入“麵對弱小的對手時,自己不可能會緊張,所以絕對不能緊張”的死結,小A也因此強烈抑製著自己的情緒——這正是用“思考”扼殺“情緒”的典型。

聽到這裏,我首先告訴小A:緊張這種情緒絕對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並且,靠自己的力量消除這種情緒的可能性非常低,隻有勇敢地麵對它才是最重要的。

隨著話題的繼續,小A又告訴我他很多次“雖然緊張但是發揮得很出色”的成功經驗。

這些經驗,正是他在麵對比自己更強大的對手時得到的。

麵對強大的對手,小A就能夠直麵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對手的實力在我之上,那麼自己感到緊張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隻能盡全力做到最好”,通過這樣的自我開導,小A讓自己放下了心理包袱。

正是這種背水一戰的想法,讓小A在比賽中能夠放手一搏、積極進攻,從而不止一次地幫助他獲得比賽的勝利。

於是,我給了小A這樣一個建議:“下一次,哪怕是和比自己弱的對手進行比賽,你也要像和比自己強的對手比賽時一樣,試著勇敢地承認和麵對自己的緊張情緒。”

結果,小A在這次比賽中竟然一舉拿下冠軍。他完美地發揮出了自己的全部實力,成了全日本第一名。

當然,麵對強大的對手時的緊張感和麵對較弱的對手時的緊張感並不完全相同。為此,在比賽前一個月,我還為小A專門進行了“習慣緊張感”的心理訓練,以幫助他做好準備。

但是,小A之所以能夠取勝,最大的原因還是他在和比自己更弱的選手比賽時,勇敢地麵對並且接受了自己心裏真實的情緒。

這一次,在與比自己更弱的對手比賽的時候,小A麵對心裏感覺到的緊張情緒,不再想去消除它,而是接受了它,轉而思考在緊張的狀態下應該怎樣去比賽、如何才能拿下比賽,這些思緒反而讓他冷靜了下來。

正是因為過去的經驗和艱苦的訓練讓小A自信能夠在緊張的情況下正常發揮出全部實力,也就是說,隻有嚐過緊張的滋味,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實力。

從此以後,小A無論麵對什麼水平的對手,都會在賽前大聲對自己說一句“好緊張啊”。他用這樣的方式,來麵對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

而且,隨著“在比賽中接受自己的緊張情緒”這樣的經驗的不斷積累,小A認識到,就算緊張,自己也一樣能取得好成績。他因而變得越來越自信,最終成長為一位無論在什麼樣的比賽中都能發揮得十分穩定的網球選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