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後唐明宗登極之年,每夜於宮中焚香祝天:“某乃無福,因世大亂,為眾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之主。”那玉帝感他立念真誠,為君仁愛,即命赤須火龍下降人間,統治天下。
唐明宗天成二年,洛陽的夾馬營內,生下一個香孩兒,遠近傳為異聞。什麼叫作香孩兒呢?相傳是兒初生,赤光繞空,並有一股異香,圍裹兒體,經宿不散,因此叫作香孩兒。這香孩兒便是趙匡胤。
他祖籍涿州,本是世代為官,不同微賤。父名弘殷,少驍勇,善騎射,後唐莊宗時,曾留典禁軍,娶妻杜氏,係定州安喜縣人,治家嚴毅,頗有禮法。第一胎便生一男,取名匡濟,不幸夭逝;第二胎複生一男,就是這個香孩兒。香孩兒體有金色,數日不變,到了長大起來,容貌雄偉,性情豪爽,大家目為英器。乃父弘殷,曆後唐、後晉二朝,未嚐失職。香孩兒趙匡胤,出入營中,專喜騎馬,複好射箭。有時弘殷出征,匡胤侍母在家,無所事事,輒以騎射為戲。
母杜氏勸他讀書,匡胤奮然道:“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在世事擾亂,兵戈未靖,兒願嫻習武事,留待後用,他日有機可乘,得能安邦定國,才算出人頭地,不至虛過一生呢。”
杜氏笑道:“但願兒能繼承祖業,毋玷門楣便算幸事,還想甚麼大功名,大事業哩!”
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過一將門之子,為什麼化家為國,造成帝業?兒雖不才,亦想與他相似,轟轟烈烈做個大丈夫,母親以為可好麼?”
杜氏怒道:“你不要信口胡說!世上說大話的人,往往後來沒用,我不願聽你瞎鬧,你還是讀書去罷!”
匡胤見母親動怒,才不敢多嘴,默然退出。
怎奈天性好動,不喜靜居,往往乘隙出遊,與鄰裏少年馳馬角射,大家多賽他不過,免不得有妒害的心思。一日,某少年牽一惡馬來訪匡胤。湊巧匡胤出來,見了少年,卻是平素往來,互相熟識,立談數語,便問他牽馬何事?少年答道:“這馬雄壯得很,隻是沒人能騎,我想你有駕馭才,或能馳騁一番,所以特來請教。”
匡胤將馬一瞧,黃鬃黑鬣,並沒有什麼奇異,不過馬身較肥,略覺高大,便微哂道:“天下沒有難騎的馬匹,越是怪馬,我越要騎他,但教駕馭有方,怕他倔強到哪裏去!”少年故意說道:“這也不可一概而論的。的盧馬常妨主人,也宜小心為是。”遣將不如激將,少年亦會使刁。
匡胤笑道:“不能馭馬,何能馭人?你看我跑一回罷!”
少年對他嘻笑,且道:“我去攜馬鞍來,可好麼?”
匡胤笑道:“要什麼馬鞍等物。”
說至此,即從少年手中取過馬鞭,奮身一躍上馬而去。那馬也不待鞭策,向前急走,隻見它展開四蹄,似風馳電掣一般,倏忽間跑了五六裏。前麵恰有一城,城門不甚高大,行人頗多,匡胤恐飛馬入城,人不及避,或至撞損,不如阻住馬頭,仍從原路回來。偏這馬不聽約束,而且因沒有銜勒,令人無從羈絆。匡胤不覺焦急,正在馬上設法俯首凝思,不料這馬越跑越快,三腳兩步竟至城門。趙匡胤墜下馬來。
某少年在後追躡,遠遠地見他墜地,禁不住歡呼道:“匡胤!匡胤!你今朝也著了道兒,任你頭堅似鐵,恐也要撞得粉碎了。”不料趙匡胤卻從地上慢慢起身,繼續追趕惡馬並躍上馬背,一點也沒有受傷。
匡胤揚鞭向馬頭一攔,馬卻隨鞭回頭,不似前次倔強,順著原路,安然回來。少年在途次遇著,見匡胤麵不改色,從容自若,不由驚問道:“我正為你擔憂,總道你此次墜馬定要受傷,偏你卻仍然乘馬回來,你身上可有痛楚麼?”
匡胤道:“我是毫不受傷,但這馬恰是性悍,非我見機翻下,好頭顱早已撞碎了。”言罷下馬作別,竟自回去。
匡胤聲名從此漸盛,各少年敬愛有加,不敢侮弄,其中韓令坤與張光遠、羅彥威與匡胤最稱莫逆。四個人都是少年勇敢,倜儻不群。嗣是往來無間,聯成知己,除研究武備外,時或聯轡出遊,或校射,或縱獵,或蹴踘,或擊毬。某日,與韓令坤至土室中,賭博為歡,正在呼五喝六的時候,突聞外麵鳥雀聲喧,很是嘈雜,都不禁驚訝起來。
當下停了博局,挾了弓矢,一同出室探望,隻見一群喜鵲互相搏鬥,噪聲盈耳。匡胤道:“雀本同類,猶爭鬧不休,我等可有良法替它解圍?”
韓令坤道:“這有何難,一經驅逐,自然解散了。”
匡胤道:“你我兩人,也算是一時好漢,為什麼效那兒童舉動,去趕鳥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