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費金銀失妻妾,
會節園內難保節。
逞得富貴多無益,
才知今日自作孽。
張全義正呆滯之時,忽見其子張繼祚衝衝提刀而來,張全義問道:“我兒提刀來此做甚?”
張繼祚怒道:“方才聞侍人言朱溫逼母親侍寢,天子既無人倫之理,何不殺此暴君以謝天下!”
全義硬行扯回,且密語道:“我前在河陽,為李罕之所圍,啖木屑為食,身旁隻有一馬,擬宰割飼軍,正是命在須臾,朝不保夕,虧得梁軍到來,救我全家性命,此恩此德,如何忘懷!汝休得妄動,否則我先殺汝!”【救命之恩用妻女相報,也是奇聞。】繼祚乃止。
越宿,已有人傳報朱溫。溫召集從臣,傳見全義,全義恐繼祚事發,嚇得亂抖。妻儲氏從旁笑道:“如此膽怯,做甚麼男兒漢?我隨同入見,包管無事!”遂與全義同入,見溫麵帶怒容,也豎起柳眉,厲聲問道:“宗奭一種田叟,守河南三十年,開荒掘土,斂財聚賦,助陛下創業,今年齒衰朽,尚能何為?聞陛下信人讒言,疑及宗奭,究為何意?”朱溫被她一駁,說不出甚麼道理,又恐儲氏變臉,將日前曖昧情事,和盤托出,反致越傳越醜,沒奈何假作笑容,勸慰儲氏道:“我無惡意,幸勿多言!” 儲氏夫婦,乃謝恩趨出;朱溫也未免心虛,即令侍從扈蹕還都。
張全義對朱溫忠心耿耿,其它諸鎮有的順服,有的自立為王,還有的幹脆起兵造反了!
且說唐祚已移,正朔複改,梁廷傳詔四方,不準再用前唐年號。各鎮多畏梁主勢力,不敢抗命,獨有四鎮未服,仍奉唐正朔,且移檄討梁,興複唐室。看官道是那四鎮?就是上文所說的晉、岐、吳、蜀。小子略述來曆如下:
晉:即河東,為沙陀人李克用所據。因黃巢僭亂,入征有功,拜河東節度使,加封晉王。唐亡後不服梁命,仍稱天祐四年。
岐:即鳳翔,為深州人李茂貞所據。茂貞本姓宋,名文通,討黃巢有功,改賜姓名,官拜鳳翔節度使,累封至岐王。唐亡後亦不服梁命,仍稱天祐四年。
吳:即淮南,為廬州人楊行密所據。行密少為盜,轉投軍伍,乘亂據廬州,平黃巢餘黨,得拜淮南節度使,晉封吳王。唐昭宣帝季年,行密歿,子渥嗣職,因見晉、岐不受梁命,亦奉唐正朔,稱天祐四年。
蜀:即西川,為許州人王建所據。建以鹽梟從忠武軍入關逐黃巢,得補禁軍八都頭之一。嗣入蜀並有兩川,封至蜀王。唐亡後不受梁命,因天祐為朱氏所改,不應遵名,但稱為天複七年。
那時四鎮變做四國,與梁分峙中原。晉最強,次為吳、蜀、岐。四國移檄討梁,梁亦傳檄討四國,這真叫作中原逐鹿了。
卻說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吳王楊渥、蜀王王建,有誌抗梁,移檄四方,興複唐室。當時四方各鎮,號稱最大的,為吳越、湖南、荊南、福建、嶺南五區。這五區見了檄文,並沒有甚麼響應,轉令晉、岐、吳、蜀四國,亦急切未敢發難。究竟這五鎮軍帥,是何等人物,也不得不表明如下:
吳越:係臨安人錢鏐據守地。鏐曾販鹽為盜,改投石鏡鎮將董昌麾下,以功補都知兵馬使。後與昌分據杭越,昌居越州,僭號稱帝,鏐由杭州發兵斬昌,傳首唐廷,唐封鏐為越王,繼又改封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