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女的教養(1 / 3)

教育兒女,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態度與方法,要慈嚴並施,也要耐心誘導,你不以框架束縛兒女,兒女就能盡其特性,發展自我。兒女懂得謙恭仁愛、明因感恩、修正身心,那才是教育之道。

生兒育女

佛光山剛開山時,一些人經常將一些路上拾來、不知姓名住址的小孩送來,我心生悲憫,蓋了一座育幼院收容他們。有一天,主管院務職事和我說:“我們昨天幫那些無姓名的小孩子報戶口,但是戶政機關不肯接受,必須要有人認養才可以入籍,但是……如果我們認養了,日後……繼承財產或其他方麵有問題怎麼辦?”我看他一副左右為難的樣子,於是說道:“都歸在我的戶籍下,跟著我姓‘李’(我的俗家姓)好了。”“師父!這樣不好吧!如果將來……”他仍然遲疑猶豫。“不要再說了,天下的兒女都是我的兒女,不管將來怎麼樣,我都心甘情願。”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當成是應盡的責任。兒女是未來的希望,是家業的繼承人,更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隻是有的人生養了好的子女,光大門楣,榮宗耀祖;有的人兒女不肖,成天遊蕩,惹是生非,父母光是處理他們在外所製造的麻煩,就已經不勝其苦了。

也有的人,兒女不肯讀書,父母望他成龍成鳳,又徒歎奈何!有的兒女不務正業,好吃懶做,父母責罵,又有何用?當然,也有孝順的兒女,承歡膝下,體貼感恩,這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了。

生兒育女雖是父母的天職,但是兒女有的是來報恩的,有的是來討債的。當然,所有父母都希望兒女是為報恩而來的,所以他們希望生養的兒女最好能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善因善緣的兒女。蘇東坡說“人皆養兒望聰明”,兒女的聰明才智高低,難以計較,能夠生個有善因善緣的兒女,倒是比較重要。因為有善因善緣的兒女,不需要父母太為他操心,他本身就具備條件,善緣好運就能為他帶來好的前途了。

二是福慧兼備的兒女。世間的人,福慧往往難以兼備,有的人有福報,但沒有智慧;有的人智慧高,但福報不夠。學佛的人皈依三寶,所謂“皈依佛,二足尊”,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福慧具足,所以是人間至尊至貴的人。父母生兒育女,是男是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福慧雙全。過去中國人“隻重生男,不重生女”,但是當楊貴妃“一朝選在君王側”,舉國父母都“不重生男重生女”。所以不管男女,福慧具足最為重要。

三是端正有相的兒女。在佛教的《普門品》裏提到,假如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希望求生福德智慧之男,當然可以所求如願;如果希望生個端正有相的女兒,也能如願以償。因為男孩子智慧重要,女孩子相貌重要。如能把自己所看重的、所在意的,祈求菩薩加被,圓滿如意,必然更增自己的信心。

四是諸根具足的兒女。今日社會,有一些父母生養了先天殘疾的兒女,五根不全,或是智能不足,乃至髒器有先天性病變等。可憐的父母,舍子不忍,因為總是自己的兒女;養子艱難,有很多父母為了殘障兒女,苦了一生一世,從未享受到人間的福樂,每天隻為殘障兒女做牛做馬,數十年的人生就這麼陪著殘障兒女消磨殆盡。所以,兒女諸根具足,是父母最基本的願望。不過今日社會,殘障兒童還是很多,因此如果社會能有公益機構集中照顧,專案教育,使那些生有殘障兒童的父母減少身心的痛苦,實在是有其必要。

五是身心健全的兒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身心健全,諸根俱足。可是人的因果業報各自不同,有的人先天殘障,值得同情;有的人生來五體健全,但是思想灰暗,悲觀消極,不但自己活得不快樂,也讓家人跟著受累。所以生養一個身心健全的兒女,就是父母最值得安慰的事。

其實,人生除了自求多福以外,別人又能奈何呢?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一旦到了福報享盡、有所殘缺的時候,悔之已晚。所以人在健康的時候,要愛惜健康,愛惜福報,愛惜未來,要用健康的思想麵對人生,千萬不能讓人生在無謂的煩惱中空過。

·佛光菜根譚·

一等兒女:孝悌恭敬,晨昏定省;

二等兒女:供親所需,敬業樂業;

三等兒女:遊閑疏懶,結交損友;

劣等兒女:作奸犯科,忤親逆倫。

兒女的心聲

邱媽媽準備一盤水果要給家人吃,小兒子放學回來,看到桌上的水果,就在香蕉上麵畫個人,在蘋果上麵畫個人……邱媽媽從廚房出來一看,所有水果上麵都畫了人,不禁怒火中燒,拿起藤條就要打兒子。沒想到小兒子理直氣壯地說:“媽媽!我沒有錯!你為什麼要打我呢?”“你這麼頑皮,在水果上畫了這麼多人像!”“媽媽!因為奶奶喜歡吃香蕉,為了怕香蕉被別人吃了,所以我畫奶奶在上麵;姊姊喜歡吃蘋果,我怕哥哥先搶去吃了,所以我畫姊姊在上麵……”邱媽媽聽了很慚愧,一把摟住小兒子,說:“孩子!你真乖,是媽媽錯怪你了。”

現在的青少年對家居生活毫不關心,也完全沒有興趣,成天喜歡往外發展,除了在學校讀書以外,好一點的就在外麵與朋友正常交際,不好的則是放蕩、流連於一些不良場所,原因就是家庭沒有溫暖。其實,要營造家庭的溫暖並不困難,例如家中經常聽到爸爸的笑聲,時時有爸爸指導關於人生處世之道,兒女把爸爸當作朋友,則家居也很可愛。或者能吃到媽媽的味道,諸如湯圓、粽子、燒餅、麵條,或者與媽媽一同烹煮,感受到媽媽的慈愛、智慧,把媽媽當成老師一樣,兒女又何必往外跑呢?

現在的青少年,隻要能夠在家中感受家居的歡樂、父母的恩愛、家庭的幸福美滿,自然就不會想到外麵遊蕩。由於時下一般父母都不能了解兒女的需要,總是疏於傾聽兒女的心聲,因此在此代表天下的兒女表達他們的心聲如下:

一、父母要正派。父母有錢沒錢,兒女可能認為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正派。父母貪贓枉法,吃喝玩樂,靠耍嘴皮子,甚至以詐騙為生,兒女也沒有麵子。不正派的父母,兒女口雖難開,父母可知他們的心中在滴血嗎?

二、雙親要恩愛。有的父母經常鬥氣、吵架,平時冷戰、熱戰不斷,兒女無奈,隻有蹺家,終日往外跑,因為他覺得家裏如同地獄,一刻也難以忍受。

三、爸爸要回家。爸爸不回家,媽媽也不肯煮飯菜,三餐都叫兒女到外麵胡亂吃,如此怎麼會有家庭的溫暖呢?所以常有人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飯”。但現在社會應酬之多,家庭團聚日薄,如此怎麼會有歡喜居家生活的兒女呢?

四、家中有笑聲。現在的家庭,有電唱機、電視機的聲音,就是缺少父母歡笑的聲音。兒童居家,感受不到家庭的快樂幸福,有的孩子整天見不到父母,家中空蕩蕩的,他也隻得做一個鑰匙兒童。一個不喜歡家的孩子,終日往外跑,沒有親情的孕育,如禾苗沒有雨露的滋潤,要他正常成長,此實難矣!

五、父母多關心。現在的家庭,父母每天為生活打拚,隻在物質上拚命賺錢,可是疏於家庭的溫暖,對兒女沒有正常的教養,就是給零用錢,滿足他的物質享受,但沒有關心少年兒女的希望,比金錢更重要的是親情,比物質的東西更渴望的是精神成長的嗬護。

六、管教要得當。父母對兒女沒有適當的管教,比方說不顧他的尊嚴,在他麵前誇讚別人家的兒女乖巧,說自己的兒女沒有用、不聰明、貪玩不會念書。在小兒小女的耳中聽來,原來在父母的心中,我是這樣的壞孩子,那我就壞給你看,所以後麵的問題就難以收拾了。

上述兒女的心聲,父母固然聽不到,就是兒女有心想要訴說一些自己的想法,父母也總是不屑地以一句“小孩子懂什麼”就把兒女的意見完全抹殺。俗語說“天高皇帝遠”“有冤無處申”,現在家庭也不大,父母就在身邊,但他的委屈無處申訴,如此怎麼能養出好的兒女呢?所以天下的父母們,你希望有可愛的兒女嗎?請傾聽他們的心聲吧!

·佛光菜根譚·

兒女不逆父母之意,是孝順;

父母不逆子女之意,是開明。

教子之道(一)

有一位信徒看到園頭(負責園藝的僧眾)正埋首整理花草,不解地問道:“照顧花草,您為什麼將好的枝葉剪去,枯的枝幹反而澆水施肥?而且從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沒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鋤來鋤去?”園頭禪師道:“照顧花草,等於教育你的子弟,人要怎樣教育,花草也是。”“花草樹木怎能和人相比呢?”園頭禪師頭也不抬:“照顧花草,第一,對於那些看似繁茂卻生長錯亂、不合規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雜葉,免得它們浪費養分,將來才能發育良好;就如收斂年輕人的氣焰,去其惡習,使其納入正軌一樣。第二,將花連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離開貧瘠,接觸沃壤;就如使年輕人離開不良環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觸良師益友,求取更高的學問一般。第三,特別澆以枯枝,實在是因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似已死,內中卻蘊有無限生機;不要以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藥,對他放棄,要知道人性本善,隻要悉心愛護,照顧得法,終能使其重生。第四,鬆動泥土,實因泥土中有種子等待發芽;就如那些貧苦而有心向上的學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們有新機成長茁壯!”信徒聽後非常欣喜:“謝謝您替我上了一課育才之道。”

世間,無論功在鄉梓或是禍殃鄉民者,其思想個性的養成,均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與家庭的熏陶。所以對於孩子的品格和道德的養成,父母的觀念、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歎的是,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讓做父母的常常感到不知如何教育兒女才好。以下四點“教子之道”貢獻給大家參考:

第一,勵以誌,不勵以辭。有位身陷囹圄、悔不當初的獄中人,回憶少年時期逞凶鬥狠,每次和人打架,滿身傷痕地回到家裏,母親聲色俱厲:“你還好意思回來,愛打架就去打個夠,打輸了就別回來!”這樣的教育,使得他性格愈加暴戾,終於犯下殺人罪。所以教育子女時,要讓他受到尊重,加強他的責任感,教導他理性地表達自己,鼓勵他確立生活目標,而不是用嚴厲的語言不斷苛責。

第二,勸以正,不勸以詐。有個小孩在學校偷了同學的圓珠筆,父親知道後,立刻給兒子一記耳光說:“你怎麼可以偷人家的筆呢?你要圓珠筆,爸爸可以從上班的地方拿一大包給你。”這樣的父親怎能做兒女的表率呢?所以,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則,“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自己要有高風亮節的行誼,才能教導出言行道德高尚的子女。

第三,示以儉,不示以奢。春秋時魯國大夫禦孫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的人,對物質的欲望必定較少,奢侈之人,必定多求妄用。寡欲則能謹身節用,不被利欲蒙蔽自己的良知道德;奢侈則因不能滿足己欲,導致鋌而走險,招來禍殃。俗語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父母應以身作則,讓子女們從小就養成節儉的習慣。

第四,貽以言,不貽以財。西晉何曾日食萬錢,子孫習其驕溢而傾家;宋朝寇準豪華奢侈,子孫遺其奢靡而窮困。與其留給兒女萬貫有形家財,不如把寶貴的人生曆練、無價的知識經驗,以及生命的智慧遺留給子女,讓他們在馨香的道德環境中耳濡目染,培養健全的人格,長養廉潔的道德,傳承前人處事的智慧,這才是讓子女安居樂業之道。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除了提供無虞的物質生活,還要給他們精神生命的滋潤,所以父母應有無限的方便與善巧,有時以嚴格來折服教導,有時要以慈愛為善巧撫慰,恩威並濟,寬嚴並施,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則的教示。這四點“教子之道”提供參考。

·佛光菜根譚·

教育,不是知識的瓦礫,而是學問的堡壘;

教育,不是教條的枯藤,而是生命的花園;

教育,不是裝飾的花蔓,而是深邃的內涵;

教育,不是溺愛的禮物,而是佛心的泉源。

教子之道(二)

《詩經》上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青少年要學會體諒父母的辛勞,協助父母打掃家居衛生、做家務、接待客人等。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父母樂於助人,自然在家庭裏也會營造關心他人的氣氛,小孩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也會學習關心他人的能力。

父母對兒女的教育,如果太過嚴厲,會讓兒女因為害怕而不敢與父母溝通,有時甚而導致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如果太過溺愛,又會讓兒女養成驕慢放縱的習性。如何教育兒女禮貌有序又不會太壓抑想法,讓兒女天真活潑又不致太過放逸無禮,實在是身為現代父母者一大課題。要給兒女什麼樣的教育呢?以下有四點意見:

第一,有自我要求的習慣。有些父母過於疼愛兒女,課業上的進度、生活上的整潔,都是由父母促成,甚至也有由父母代勞的。父母不在身邊,兒女的成績乃至生活習慣就一塌糊塗。這樣的教育,不是愛護,反而是讓兒女養成依賴心,時時要人照顧。因此,要讓兒女養成自我要求的習慣,這是讓兒女對自己負責,也是訓練兒女獨立,懂得照顧自己。

第二,有尊敬接受的性格。教育兒女養成尊敬接受的性格,尤其在現代這個人際關係密切的社會非常重要。有了接受的性格,才能虛心納受師長、主管、同儕的教導與建議;尊敬他人,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存在,處事上才不會任己之意,為所欲為。你有了這種融和、接受的個性,才能與人和合共事。古德雲“涵容是處事第一法”,尊敬接受的性格就是涵容的養成。

第三,有明因識果的知見。從小要養成明因識果、不與不取的知見。有了這樣的知見,才能讓兒女時時注意自己的善惡行為。明因識果,兒女就會知道所有的言行舉止,都必須由自己承擔與負責;明因識果,他就會懂得“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知道去惡向善。正見養成後,父母就不用擔心兒女在人生道路上走錯方向。

第四,有感恩說好的美德。培養兒童表達感謝,口中常常說好,心中常常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能體會別人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懂得報恩。一個懂得感恩說好的人,必定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

教育兒女,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態度與方法,要慈嚴並施,也要耐心誘導,你不以框架束縛兒女,兒女就能盡其特性,發展自我。兒女懂得謙恭仁愛、明因感恩、修正身心,那才是教育之道。

·佛光菜根譚·

上等教育家,教導做人和處世;

中等教育家,教導做事和知識;

劣等教育家,什麼都不會教導。

教子之道(三)

孟子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在母親賢惠的教育下,留下“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美談。韓愈3歲時就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他在貧困中刻苦自學,而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文學成就。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禪師3歲喪父,8歲亡母,童年即體悟人世無常及人情冷暖,因而發心向道。所以,隻要自己肯立誌向上,發憤圖強,依然能從貧瘠惡劣的環境中創造出美好的前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