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截然不同(1 / 2)

舊金山唐人街的入口,位於布什大街上都板街南端。

大門以綠瓦蓋頂,幾條生動的龍很有傳統氣息,無論牌樓還是雕塑,背後幾乎都有些老曆史。

作為美國規模最大的華裔聚居地,這裏大約有十萬餘名華人居住,所寫所聽幾乎都是漢語,十分具有中國傳統風格,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

一些個老人,從生在這裏,死在這裏,哪怕完全不會英文也沒太大關係。

陳林芝好似遊客,但對周邊的一切仍算熟悉,融合了之前的記憶,如同看待老熟人們一樣,對於這片唐人街街區也有些糾結念想,理智告訴他自己第一次過來,記憶中卻走過無數次,甚至知道下一條街區有哪些商店。

看見某些本該不認識的英文詞彙,具體意思也自然而然浮現在心頭,估計還要用一段時間來消化,才能打消掉伴隨重生所帶來的隔閡感。

舊金山,也叫做三藩市,或者聖弗朗西斯科,屬於美國西海岸最大、最繁華的大都會之一。

西邊為太平洋,東邊則是聖弗朗西斯科海灣,沿著海岸線一號公路往南走,能到矽穀以及洛杉磯等地。

起這片規模龐大的華人聚居地,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

清朝被洋槍洋炮轟開大門以後,不少沿海居民和非洲黑人一樣,被以“賣豬仔”的方式裝船遠渡太平洋,運來這加利福尼亞州修築太平洋鐵路和淘金,沒有人權更沒自由,死傷無數。

華裔移民、黑人、窮白人、水手等等,一起被視為“次等公民”,並規定他們居住在特定區域內,以免去往其它地方,甚至專門頒布一部《排華法案》,讓他們沒有使用例如學校和醫院等公共設施的權力。

被剝奪平等工作機會,以及擁有土地和經商、受教育等權利情況下,美國華人活動範圍隻能局限在華人社區,靠經營洗衣店、餐館、雜貨店等下層艱苦的服務業為生。

這些早期華人,隻好在以都板街為中心的範圍內活動,後來陸陸續續又遷入了新的移民,發展至今,便成了陳林芝眼前的舊金山唐人街。

到了這八十年代,情況稍微好轉。

一些經濟情況不錯,思維方式以及語言上能夠融入美國社會的人群,大量離開唐人街。

又有源自於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真把這邊當成了好地方,繼續為唐人街增添新鮮血液,於是人口數量不減反增,導致相較於舊金山其他地區,人口密度極大。

怎麼呢。

這裏跟陳林芝想象中存在差別,看習慣了二十一世紀的大城市,現在覺得到處都亂糟糟,而且基建還老舊。

然而考慮到時代背景,跟許多地方相比至少花費同樣的精力,掙錢更多,所以新一輪移民潮仍然轟轟烈烈進行著。

很多人想移,卻被門檻限製,或是靠偷渡、或是簽證到期後躲躲藏藏打黑工,移民局時不時就能抓到一批人,前仆後繼。

然而陳林芝明明不想移,反而陰差陽錯成了美籍華裔,還回到了這1984年,命運就是如此奇妙。

名叫趙白露的少女,在阿梁回家送完計程車之後,主動要走。

是要去培訓班,參加明年的 A考試,也就是所謂的美國高考。

陳林芝不知道該什麼。

人家大老遠跑去監獄門口接自己,總應該表示表示才對。

客氣邀請她一起吃頓午飯,被推辭後,陳林芝陪趙白露走著,送對方去坐公交車。

身上多出件衣服,阿梁特意回家拿來的毛衣,估計沒洗過,還有一股子煙味,尺碼偏,湊合著穿。

走了幾十米都沒話,趙白露察覺到異樣,率先問他:“你好像變了個人,跟幾個月前不太一樣。”

“進去蹲幾個月,長大懂事了吧,我以前是什麼樣?”陳林芝反問她。

“話多,愛熱鬧,好像更活潑點。”

趙白露完,趕緊補充句:“我覺得你現在這樣更好,以後還是別那麼衝動了,我爸他就是警探,每都抓許多人,你想不想找份工作?”

陳林芝聽出這妮子是婉言勸自己懸崖勒馬,對此有點想笑。

畢竟二十多歲的人了,居然被一個高中生姑娘勸“從良“,這人生確實算得上失敗。

失敗的是以前那個他,這會兒可沒有覺得丟臉,陳林芝坦然來句:“有案底,找工作不容易吧,而且我這年紀總不可能再去學校拿文憑,以後做什麼我暫時還沒考慮好,但你放心,不會給你爸抓我的機會。”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白白送上門給別人壓榨,太沒意思。

倘若有可能,陳林芝倒是想嚐試著做點生意,好歹知道未來三十多年的社會巨變、行業更迭,先不大富大貴,在他看來混口飯吃應該不難,總不會淪落到像先前一樣高不成低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