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就在這個時候,對方的兵力在海麵上擺出了一個奇怪的陣型。明明本方的兵力占優,但無論攻擊到哪個方向,似乎都要遭遇跟本方攻擊力相等的抵抗。而且慢慢打下來,似乎本方的損失還大過對方。對此大流士百思不得其解。隨著戰爭的進行,這個情況依舊得不到改變。無論大流士怎麼變陣,對方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始終以略微超過本方的攻擊力進行抵抗。結果撤退區還沒有打下來,自己這邊倒反損兵折將更多。大流士偏不信邪,繼續改變陣勢,但情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
就在戰爭進行了半個小時之後,帝國陣營的撤退區不攻而破。得到消息的帝國陣營士氣降低了20%。這樣一來,帝國陣營在戰鬥中的損失也變得更大了。大流士豁了出去,命令加快攻擊。但這樣的結果是本方受到了更大的損失,損失更快。而對方的防線卻遲遲不能攻破。這時候帝國陣營的兵力已經折損20%,而對方隻折損了18%。大流士明白自己是撞了邪了,不得不命令大軍暫時改變攻擊方向,向對方防守比較薄弱的大本營發起攻擊。可惜大流士這時候已經想到對方後麵去了,就在他的大軍即將趕到對方大本營的時候,本方大本營被攻占的消息又已經傳來。帝國陣營的士氣再次下降30%。這一下降就不得了了,總計50%的士氣差距,意味著帝國陣營的戰鬥力已經隻有對方的一半了。
大流士這時候把腸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就不應該傾巢而出,弄到現在這麼被動。目前看來,自己再做任何的戰略改變,都無非是被動挨打的結局。而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繼續攻擊對方的大本營。一旦拿下對方空虛的大本營,對方將同樣下降30%的士氣,雙方的士氣差距就隻有20%了。
但就在大流士的大軍趕到佛國陣營的大本營之後,卻再次被敲了當頭一棒。因為他忽然發現,對方20%的兵力,竟然早已回師大本營,等著他來攻擊。這時候帝國陣營的主力已經隻剩下80%,戰鬥力下降一半之後,相當於40%的兵力,正好跟對方使用陣勢之後的20%兵力實力相當。
驀然之間,大流士忽然發現,即使自己打下對方的大本營,那也肯定是慘勝,剩不下多少兵力了。到時候的結局怎樣可想而知。所以大流士唯一的選擇,就是繞道攻擊對方的肋區。好歹在拿下對方的肋區和巴比倫區之後,也照樣可以將對方的士氣打掉20%,挽回一點差距。但大流士攻向對方的肋區之後,卻發現形勢是一樣的糟糕。對方集中了5%的兵力在肋區,盡管到最後自己也有機會拿下對方的肋區,但那樣一來,自己同樣會再損失20%的兵力,前途難料。
百般思量的大流士決定放棄繼續進攻了,剛好聽到對方拿下本方肋區的消息,大流士認為佛國陣營的另外一路主力如今應該在肋區,所以本方撤退區的兵力應該比較少。為今之計,隻有迅速回師本方的撤退區,打通撤退的通道,體麵地失敗一回了。
但就連大流士如此良好的願望,也在現實麵前碰壁了。大流士在進軍,佛國陣營後方的兵力也沒有閑著。既然大流士放棄攻打撤退區和大本營,那麼各自留下5%的兵力繼續防守撤退區和大本營也差不多了,其餘42%的兵力,早已尾隨著帝國陣營的大軍,在海麵上布下了口袋陣。無論是大流士繼續進攻肋區,還是大流士試圖逃跑,口袋都可以立刻封口。隻有當大流士繼續向巴比倫區進軍的情況下,口袋才暫時不會封上。但隻要大流士轉移到巴比倫區以後,也就自然進入了最後的甕中了。現在大流士選擇逃跑,當然是第一時間鑽進口袋。同時,由於帝國陣營的肋區已經被拿下,大流士大軍的士氣再次下降10%,現在的士氣隻有40%了。就算佛國陣營不擺陣,大流士照樣沒有辦法衝出去。而佛國陣營擺陣之後,帝國陣營的戰損率已經超過佛國陣營40倍了。
最終佛國陣營在以部分戰力跟對方全部兵力作戰的情況下,依舊以不到20%的戰損,將對方全殲在波斯灣。娥娥一戰成名,迅即成為遊戲的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