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圍困(1 / 3)

戰爭開始後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建立海上情報網。這種事情都由我的艨艟去做。這是因為:第一,我的艨艟是全編製艨艟,更有戰鬥力;第二,艨艟的航速快,碰到敵軍容易逃跑;第三,我的艨艟上配備了空軍,這些空軍可以以艨艟為基地,在海麵上遊弋,比普通的巡邏船視野更遠,可以在敵軍沒有發現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得到敵軍的情報,同時這些空軍都是神將,可以在空中消滅敵軍的空中巡邏力量。魔晶炮的射程都不超過視野,所以巡邏船才能夠在海上安然存在。

敵軍的兵力為250個軍的魔晶炮船,我軍則為500個軍的魔晶炮船,共計對方為25萬艘艨艟,160萬艘鬥艦,我方50萬艘艨艟,320萬艘鬥艦。如此龐大的兵力,直接把現實的紅海地圖放大了100倍。需要說明的是,戰爭地圖一般都比現實地圖要大,主要是看雙方的兵力。雙方在紅海岸邊列陣,我軍在北岸,對方在南岸。所以各自的132個港口也分別全部分布在北岸和南岸。後方港口居中,我軍撤退港口在後方港口和蘇伊士地峽的中點,對方撤退港口在後方港口和海峽的中點。五個中型港口則一字排開均勻分布,其中兩個中型港口跟後方港口和撤退港口在一起,其他三個分別在蘇伊士地峽、海峽以及後方港口和海峽的中點,對方最後一個港口則在後方港口跟蘇伊士地峽的中點。中型港口所屬的五個小型港口,同樣分布在中型港口附近。其中,一個小型港口緊挨中型港口,另外四個小型港口則各自分布在距離相鄰兩個中型港口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二的位置。小型港口所屬的普通港口沒有緊挨小型港口的,四個港口全部分布在距離相鄰兩個小型港口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二的位置。

看了雙方的港口分布之後,所有人立刻意識到,雙方的撤退港口將成為爭奪的中心。盡管撤退港口本身不能被占領,但緊鄰著撤退港口有一個中型港口外加一個小型港口,隻要將這兩個港口拿下來,就可以控製對方的退路,將對方牢牢攥在手裏。相比之下,對方應該對這個地方的防禦比較敏感,可以利用這個敏感的地帶來圍城打援,調動對方的兵力,相機在海上殲敵,順便拿下對方的港口。不過我們的敵人是玩家,這意味著對方也有1000號人在那裏集思廣益。現在我們需要判斷出對方的方案。最終我們一致認為,對方可能會將一半以上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甚至全部的兵力集中到撤退港口附近的兩個港口。不過對方集中全部兵力到這兩個港口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紅海是一個狹長的海區,本方增援的速度未必能夠快過對方進攻的速度。尤其是蘇伊士地峽和靠近蘇伊士地峽的兩個中型海港防區,更是沒有時間向撤退港口集中。所以如果我們是對方,一定會將海峽防區和後方港口的兵力向撤退港口方向集中,而“肋區”(後方軍港和蘇伊士地峽的中點一帶,我方則在後方軍港到海峽的中點一帶)的兵力會就近進入後方軍港,地峽兵力則進入肋區軍港。然後對方會看情形決定到底是不是要繼續將兵力向撤退港口集中。一旦後方軍港到撤退港口的交通線被切斷,他們會就地防守。而這個方案的核心,就是放棄地峽和海峽,削弱後方軍港,隨時準備放棄肋區,以至後方軍港,最後將全部兵力集中到撤退區。對於各自陣營131個軍港的兵力配備,一開始由係統進行強製分配。40%的兵力將分配到後方港口。剩下的兵力中,又將有24%的兵力分配到中型港口,14.4%的兵力分配到小型港口。開始的時候玩家可以對名單中的兵力進行調整,但必須是相同兵力的調整,不能讓兵力分配數量跟係統的規定不符合。也就是說,按照這個原則,戰爭開始之後,對方在撤退港口將集中70%的兵力,後方港口和肋區將隻剩下各自15%的兵力。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以派出少量兵力接收海峽和地峽的防區,然後以主力進攻對方的撤退港口,並派出一部切斷對方從後方到撤退區的交通線,就可以在拿下對方撤退區之後,將對方肋區和地峽的兵力全部消滅。不過冬之野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對方絕不會如此簡單用兵。如果他是對方,就會將地峽和肋區的兵力全部派過來攻打我們的撤退區,因為對方明知道這兩部分兵力難以到撤退區會合,隻能做此冒險一擊。一旦我軍傾巢而出,就會輕易被對方攻破我方的撤退區,甚至比我們還先拿下來。那樣一來,我方的士氣降低,將嚴重影響到戰鬥力。所以冬之野認為,我軍在切斷對方交通線,威脅對方撤退區的同時,先應該在自己的撤退區設下埋伏,如果對方肋區和地峽的兵力過來,定叫他有來無回。如果他們不來,我們也不吃虧。

對此老幹媽對這個戰略又做出了完善,他認為如果對方按照我們判斷的這樣行動,那麼他們真正的軟肋並不在兩翼,而是在總部。以15%的兵力防守總部,這種兵力配置實在太空虛了,我們的第一步主攻方向應該在敵方總部而不是撤退區。一旦打下總部,這比打下撤退區對對方的士氣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