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西涼兵一衝入敵陣,黃巾軍陣幾乎就像是豆腐做的一樣,被瞬間地捅開了,他們肆意地揮舞手中的刀槍收取著四處潰散的黃巾軍的生命,但是他們砍死刺死的黃巾還沒有他們座下的馬匹撞死的多。
這就是兩支軍隊裝備不同的區別了,裝備簡陋的黃巾不是沒有反抗,很多都是悍匪出身的黃巾根本不懼西涼鐵騎的聲勢,衝了上來,但是他們的抵擋是那樣的無力。奔馳中的馬匹強大的衝擊力輕而易舉地撞飛了他們單薄的身體,亦或是西涼兵手中的長槍彎刀,在他們身邊一掠而過時劃開了他們的脖子、胸膛……
反觀西涼兵,一方麵是有馬力可借,而且人在馬上居高臨下,而且雖然他們也是輕騎兵,但是身上依然有一件皮甲防身,這種精心鞣製的牛皮甲造價不菲,防護力並不弱,甚至相較一些鎧甲也遜色不到哪裏去,能夠給西涼兵提供很好的防護。隻是整個大漢每年的產量也是少得可憐,隻有精銳中的精銳才能夠裝備得到,而董卓這三千作為家底的西涼鐵騎無疑就有這個資格。
兩相一對比,出現現在這種勢如破竹的情況也不稀奇了。而後麵的黃巾軍看到前麵的士兵抵抗根本就全無效果,而且還白白送了性命,這樣血淋淋的例子擺在眼前,心裏原本還有的那一絲拚鬥之意也是轉瞬間蕩然無存,隻顧著自己保命,哪裏還會去攔擊這些勢如瘋虎的西涼鐵騎。
這就是農民起義軍的缺陷了,作為一隻沒有經過訓練的農民起義軍來說 ,當他們打得順時,自然是人人爭先,但是一旦失敗,往往也是兵敗如山倒。
這裏麵缺少的就是一個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不是說有就有的,這是需要無數次的同生共死,無數次的勝利與失敗之後尚能夠幸存下來的軍隊才會一點一點地出現的,這也就是平常所謂的“軍魂”。一開始的軍魂往往是附著於某個人的身上,就像是波才軍的波才,西涼鐵騎的董卓,之後繼續發展的話就可以轉化成全軍共有的一種精神,就比如本朝建國時的那幾隻王牌軍。擁有了這樣的“軍魂”之後的軍隊才是最可怕的,打不爛,擊不垮,除非你能直接將這支軍隊直接全殲,不然他們就還能死灰複燃,新加入的菜鳥兵在這種王牌軍獨有的氛圍熏陶下會很快地蛻變,甚至隻需要一到兩場的戰鬥就能成為不遜色於老戰士的精銳,而在其他軍隊中,這個過程要慢好幾倍。朝鮮戰爭中本朝的數隻王牌軍在戰績輝煌的同時不可否認地屢次被老美打殘,其中二十軍甚至曾今全軍隻剩下2000多人,幾乎已經可以取消建製,但是這幾隻軍隊在退入後方短暫的休整補充後,很快都再次投入了戰鬥中,並且其戰鬥力絲毫不減,其奧妙就在此處。讓人不得不感歎精神的力量有時候真的是偉大的!
此時的黃巾軍也是如此,如果他們能夠悍不畏死,源源不斷地衝上來同西涼鐵騎纏鬥的話,憑借著人數的優勢,他們完全可以拖慢西涼鐵騎的前進,隻要西涼鐵騎的衝擊力耗盡,那麼騎兵和步兵之間的戰力差距就會大大縮小,到時候憑借著數十倍的人數,不難反敗為勝。但是正是因為這些黃巾都是各部精挑細選的精銳,反而是七拚八湊起來的,又有什麼凝聚力可言呢?所以有時候,最強的搭配不一定是最好的搭配!
如果此時在這裏的是波才軍,那麼雖然波才軍的單個戰力可能比不上張曼成這些挑選出來的士兵。但是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擁有強大凝聚力的波才軍能發揮的作用絕對是遠遠大於張曼成手中的這五萬鬆散的精卒的。
見到張曼成後軍大亂,猜到十有八九是援軍趕到的宗員一部也是奮而發力,反觀正在同宗員部交戰的黃巾軍,發現自己的後軍亂起,甚至不少袍澤已經開始四散逃竄,也是無心戀戰之下,居然也被宗員部破開了陣型。
真可謂是兵敗如山倒啊!被董卓和宗員前後夾擊,黃巾軍的情勢更加混亂,不同部屬的黃巾軍為了爭路逃命甚至自相殘殺。
張曼成根本無力控製如此混亂的局勢,在努力了一番未果後,終於無奈地率領數千尚在他指揮之下的黃巾兵突圍。
西涼鐵騎雖然戰力強悍,但是畢竟人少,麵對四散逃亡的黃巾根本就沒法一一攔截阻擊,所以張曼成還是有驚無險地殺了出來。
回首望了望依然喊殺聲震天的漢軍軍營,張曼成的心中充滿了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