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中記》載:
初月十九日,驅兵百裏,三戰三捷。二十日,大軍止步。二十一日,回兵南下。同日,秦穆公薨於軍中,秘不發喪。待至國內,天下震動。齊天子亦大哭道:“吾家天崩”。
這一段明顯是部將代筆。奪取荊北草原,擊潰九黎異族,這就是秦穆生前最後的一場大戰。也是軍神一生中最耀眼的一戰。虎老威猶在,果然不假;而那時,齊天子竟然因為他的死,哭泣著大喊說自己家裏天崩地裂了,可見秦穆在齊國軍事上的重要性。
生於亂世,死於營陣,那一場場的烽火連城,一夜夜的刀光血雨,一位老人,終於在與九黎異族決死戰得勝之日,緩緩在自己的帥帳裏合上了雙眼。
日後這個天下,屍山血海也好,生靈塗炭也罷…… 再也不能打擾他的美夢。
不知道過了多久,秦遠終於合上了書。揉了揉發酸的眼睛,終於看完了。字體也不是很難辨,大概類似於小篆,做為雜誌編輯的秦遠剛好又比較的喜歡古文。所以能夠讀得津津有味,而且看完可以了解到這個時空裏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說這個天下分為三十六藩,齊天子威壓諸侯時搞過一個“淆池會盟”,百年前的天子隻不過是名義上的統一天下,等等。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所有內容都向秦遠傳達了一個準確的信息——這裏不僅不是他所熟悉的城市,更不是在境內,甚至就連時空都不是原來的那個時空。
百無聊賴曬著太陽,秦遠對秦穆死去後劄記中記錄內容,一點也不感興趣。
這也是自己讀書的一個習慣,隻喜歡看高潮部分。所以就連《三國演義》。他也隻能看到五丈原。因為隨後的內容就無聊了。
從開始到最後,秦遠完全是抱著軍事票友的態度去看待這一本書的。不得不說,作為一本業餘讀物而言,就自己編輯的眼光而言,《陣中記》絕對有暢銷書的潛質。因為這一本劄記中完全沒有一味的教導軍事菜鳥怎麼打仗,而是寫的有理有據,引經據典,更是不乏軍中趣事。還時不時按照自身的軍事戰列來加以分析,另外還圖文並茂的重點剖析了自己成名陣型“十方俱滅”,以及天下各個著名的陣型。顯得非常有趣,也非常容易理解。
所以誰把這本劄記完全當成兵書或者是完全當作軍中趣事來看,二者都顯得很可惜。
可是從專業角度看,在這個空間裏劃時代的軍事著作,也不過如此。
在從前,秦遠雖然隻是稍有涉獵軍事著作,翻閱過《孫子兵法》《黃石公三略》《吳子》等,但是職業關係也明顯的足以區分一本兵書在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與否。其中集大成者,自然是《孫子兵法》,這一本“兵書”不僅可以用來“治兵”,還可以用來“商戰”,也可以用來“參悟人生”;而《陣中記》則完全是為了打戰而打戰的兵書。此書的作用隻在於培養一個軍事家而存在,而不能像《孫子兵法》一樣培養出戰略家。那麼對於後世的影響,自然就沒有《孫子兵法》來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