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轉世色身不可期(1 / 2)

慧行離去,慧音便靜坐著練習靜觀呼吸,可是無論如何告訴自己要平和安定,都忍不住的想起爺爺,哀傷不止,心口發堵。慧色看她形容,便問道:“慧音師姐,師父可是隻傳了你觀息?”慧音便睜開眼睛說道:“師父隻傳了靜觀呼吸之法。”慧色便問道:“慧音師姐可是無法平靜?”慧音點了點頭。慧色想了想問道:“慧音師姐可知佛門有輪回轉世之說?”

慧音聽了,臉上有了些神采可隨即又黯淡下去,問道:“真的有輪回轉世嗎?”慧色便解釋道:“這其實指的是色身,組成色身的元素並不會消散,而是不停的排列重組,若是說身體死後是會歸於天地的,如火葬,便大部分歸於空氣,少部分歸於塵土,而後空氣可轉入所有生靈,塵土轉入花草樹木,總之不會消失;若是說色相,不同色相的生成與萬法一樣是隨緣之事,既然已出現過,就說明有緣法可生出此種色相,雖出現的概率有高低之說,但隻要一法仍存,經過足夠的時日,色相是會重現的。”慧音聽了,似懂非懂,隻是問道:“這麼說,爺爺遲早會回來?”慧色聽了,搖了搖頭,說道:“且不說時間長短,就算是見到色相重現,也不再是其人了,就如同長相相似的雙生子也終是不同的人。”慧音聽了,想了想,便問道:“是說轉世之後,記憶便不同了嗎?”慧色說道:“可以這麼理解,其實不止記憶,因為成長中處境不同,思想,行識,意識便都不會相同。記憶反而是次要的。”慧音聽了雖不解,但也略感寬慰。慧色看了看她,又說道:“這些還需要慧音師姐多學些經書,才能完全理解,我還想告訴師姐,佛法是醒覺之法,依照醒覺之法,隻有接臨現在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對過去和未來生出的念頭都無意義。”慧音聽了,點了點頭,而後慧色又為慧音講解了坐姿,慧音便合掌而坐,靜觀呼吸。

慧行過了約一刻鍾便回到了禪房,帶回了慧音的鋪蓋,衲衣,水盆,茶杯等日用物。三人將物品鋪擺放置妥當,而後慧行和慧色幫慧音穿了衲衣,慧色又幫慧音拆開發髻,梳理整齊後綰至頭頂。慧音看起來便像個小尼姑了。而後慧行便對兩人說道:“入佛門修行,便需守持戒律,戒願既結便需要同修監督,如今我持小圓滿戒八十一條,慧音師妹你持初學戒十條,慧色持基礎戒五條,我們便互相督促,修行上有何體悟或疑惑亦可分享討論。我等出家修行,離了俗世親友,但我們仍有彼此,生活中當互相照顧,共同承擔勞作,共用生活必需品。如今我們三人同時行止,除特殊和私人活動外都會同行,便互相學習,時時保持醒覺,有任何不解不妥之處都可互相交流提醒,以助修為精進。”慧音和慧色便齊聲應到:“是。”而後慧音便問道:“慧色師妹為什麼隻持五戒,也是因為年紀小嗎?”慧色便答道:“是師父說我未見世間繁華,不能算持戒,隻肯授五戒;不過凡是我能參想明白的戒律,我都願遵守。”慧行便說:“慧音師妹方受了戒,我們這兩日空閑時間便去戒律堂參想戒律,隻是今日我要去送送父親,就勞煩慧色師妹帶慧音前去吧。”慧色便說道:“好。”慧音便謝道:“多謝師姐,多謝慧色師妹。”

慧行去到會客的禪房找到父親,取了父親為慧音開的藥方和包好的藥包,又問了父親一些煎藥的事項,而後溫有恒便有些不舍的下山去了,慧行送父親到寺門口,看著父親上了馬車離去,便索性去了廚房為慧音煎藥。慧音和慧色來到戒律堂中,見過了今日在此處值守的慧誌,慧誌見慧音出家修行也為其感到高興,告知兩人有小戒律室空閑,兩人可去參想交流。兩人來到慧誌告知的小戒律室,慧色取來了初學的戒條給慧音看,自己去取了基礎的戒條讀。慧音十分不解,問到:“慧色師妹該早讀過基礎戒律,為何還要看?”慧色說道:“雖早讀過,但來戒律堂,必須先讀自己受持的戒律,省察自身,通達無礙了,才可學其他。”慧音聽了又問道:“那我從未讀過戒律,是不是應該從基礎戒學起?”慧色說道:“你如今受持十戒,便應該先讀十戒,初學戒也包含了基礎戒的,隻是內容略有不同,你若有興趣,待會兒,我們交換讀便是了。”於是慧音點了點頭,低頭去看初學十戒。過了一刻,慧音已經讀完了十戒,卻見慧色仍在低頭沉思。等了片刻,慧色才抬起頭來看她。慧音便問道:“怎麼慧色師妹想了這麼久。”慧色說道:“我在想第五戒不飲酒,師父已為我授過此戒,說酒會使人蒙蔽,有礙智慧增長,我自寺院長大,從未飲過酒,不知世人為何多飲酒,慧音師姐可飲過酒?”慧音聽了,說道:“飲過的,十五歲生辰那日,爺爺陪我飲過一次酒。”慧色聽了,問道:“為何要飲酒?”慧音說:“爺爺說恭賀我成年,拿來了醉花釀,讓我隨意喝,聞起來很香,喝起來卻有些嗆口,我隻飲了三杯,當時還好,隻覺有些興奮,後來不知怎麼昏昏沉沉睡著了,睡醒了感覺頭有些疼。”慧色想了想,說道:“如此看來,酒可抑製人的五感,造成假安寂,而使人活躍,但其實對人體是造成了損害的。”慧音聽了,說道:“爺爺曾說少量飲酒對身體有些益處。”慧色聽了,搖了搖頭,說道:“恐怕隻是感受到活躍造成的假象。”看慧音不解,慧色想了想解釋道:“佛家說的安寂,並不是指人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而是指無論環境發生什麼變化,都不會對人的身心產生擾動,不會被外境擾動,自身才會顯現活躍起來,感受,思想,行識,意識也都會清晰明了。這是需要通過修行才能達到的。而若是蒙蔽五感造成的安寂,稱為假安寂,雖也可使人活躍,但實際對人有害無利,就如同目盲耳聾,終是缺陷。”慧音聽了,想了想,說道:“隻是人生苦短,或許一時的假安寂對人們來說,已經足夠了。”慧色點了點頭,說道:“所以終是要解除苦難,才能讓人不飲酒,而要解除苦難,也必須戒除飲酒才行。”慧音有點跟不上思路,問道:“這是何意?”慧色想了想,又解釋道:“戒律其實是醒覺者行事的準則,而要達至醒覺,便需要遵守醒覺者的行事準則以增長慈悲智慧。這便是我們持戒的原因。其實佛門修行就是通過法門使自己趨近一個完全醒覺者也就是佛陀的狀態,以此培養定力,增長智慧,達至解脫。一個完全醒覺的人是脫離了苦難的,自然也不會去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