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三七章 釋疑解惑(1 / 2)

一座山崗橫亙在這廣闊地帶的邊緣,像一座陡峭的巨石,截去眾人既要到達之地,青藤綠草順勢生長,掩映在殘陽之下,而另一方向,也是眾人來時的方向,便是那泥沼霧氣還有甲蟲出沒之地,好似這山崗有意之間,分開來兩個世界,將那末日頹敗的景色與綠色生機的氣象阻隔,而行走其間的,顯得那般渺小和悲涼。

若要前往禹城王殿,便得找路出得這片區域,而要出去,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麼翻山越嶺,眾人抬頭望向這山崗,直上數千米,崖壁陡直,雖有藤蔓可供攀爬,卻絕無可能上去,而且還要翻身下得來的,那隻剩下另一條路了,便是沿著這山崗而走,直到找到出路為止。

這一走便是十餘日,在那不曾帶有一絲生氣之物的世界,磕磕絆絆地,而後總算是看到山崗之間,開了個縫隙,有光從對麵穿出,形成一線洞天,可供人通行,眾人卯足了幹勁,從中穿行而出,眼裏一下被久違了的綠色植被充溢,竟然有了不適應的感覺,恍惚一下子穿越了生死界線般,從末日裏走向新生。

他們來到前麵林子裏,那裏有溪水可供人洗漱,陽光在溪水裏徜徉,幾日來的疲憊在陽光溪水照耀下,睡意綿綿,眾人於是在這溪水邊駐足休整。

蔡老九心裏沒底,不得不來到郭鋒與李春城身邊,拿出玉版方尺,向他倆請教。

“這玉版上雖刻有蝌蚪文字,指明是禹城王殿,可對於圖中刻畫的內容,我拿捏不準,所以,請教授還有小哥誠意相告。”蔡老九似是打著商量,也似在逼迫一般問道。

在那水晶之城裏,郭鋒已將這玉版上的內容揣摩過一遍,正有許多疑問,本想以後與李春城一道研討,這時玉版落在了蔡老九手上,他又是個行家,而這去往禹城王殿的,正是大家興趣所在,雖是不情願,但還是用心的看了起來,李春城可比他癡迷得多,早就貪婪地注視著這玉版上的內容,在那思索著。

上古之時,沒有書寫工具,均是用玉版刻畫當時重大事件,以便傳承記憶,教化後人,而內容上,更多的是圖畫天地之形,以分別時間地理和方位,再輔以方尺丈量測距,可以知遠近,而純粹以一座王城地圖的形式出現,在李春城與蔡老九看來,獨一無二。

李春城拿過玉版,仔細打量,這玉質溫潤通透,在陽光下有褶褶光彩,雕工虯勁古樸,幾筆簡單地勾勒,一座宮殿般的建築,清晰地出現在四麵環山的盆地中央,而彎延曲折,如同河道的線條,從三個不同方向,連接著那建築,這是進往宮殿的道路,在群山間多有阻斷,直達那盆地裏的王城,並且其中兩條道路寬大易行,刻畫有怪獸圖形,另外一條像是羊徑小道,直觀之下,崎嶇險峻,如在懸崖峭壁之上前行一般,道路明顯有刻度,而在玉版左上角,刻有一方尺圖形,三人明白,這是方尺刻度,用來測算道路通往王城的距離。方尺圖形之右,也即玉版上方,是天象之圖,有北鬥鬥柄指向王城,還有一輪明日照耀,正對著兩座突兀重疊的山峰,郭鋒先前很不理解,這有星辰還有太陽,一個夜晚裏才有,一個大白天才見到,全被刻畫在這圖中,寓意何為呢?這時看來,更加深了他的這一疑慮。

隻聽李春城說道:“這玉版形似玉碟,卻又有著區別。玉碟乃是鏤空浮雕,再以純金鑲邊,精致到毫微,而這玉版平麵陰雕,雖說也還算精美,但與玉碟相去甚遠,也沒鑲邊,刻畫古樸自然,還需以方尺丈量,如果以曆史邏輯的認知來推理地,這玉版應是在玉碟之前出現的,是玉碟的原型,但是......”

“但是什麼?”蔡老九不禁問道。

李春城看了他一眼,自知失口發聲,很是後悔,但話已說出,自性使然,還是忍不住道:“但是,我們研究過,光從這材質上看,玉碟所用的玉質屬於一種遠古冰玉,采自高寒的礦脈之上,這種礦脈在幾萬年之前,由於地質結構改變,地殼運動,被沉入深海之下。”